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精准施策脱真贫真脱贫

2019年04月19日 09:27   来源:西藏日报   

  本报评论员

  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指出,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要摸清底数,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脱真贫、真脱贫”“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任务。决胜小康,贵在全面;脱贫攻坚,成于精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才能脱真贫、真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准深度贫困地区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以精准扶贫理念落实各项工作部署,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我区脱贫攻坚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思路明晰、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按照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的要求,在精准施策上下真功夫、硬功夫、苦功夫,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脱真贫、真脱贫,要持续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我区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基本已摘掉了“贫困帽”,剩下的都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深度贫困地区。惟其艰难,方显勇毅。针对还未脱贫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坚决摒弃大水漫灌、大而化之、走马观花的工作方法,要切实把贫困户“家底”摸清摸透、摸准摸实,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致贫原因、不同贫苦户状况,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保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的精准扶贫路径,确保脱贫攻坚有的放矢、精准到位。

  脱真贫、真脱贫,要持续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对于深度贫困地区来说,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唯有兴业富民,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才能真正断掉穷根、开掘富源。一方面,要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扶贫,解决深度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

  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上下功夫,按照“六个精准”“八个到位”的要求,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的产业规划,提升产业支撑能力,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由偏重扶“面”向注重扶“点”转变,把“精准”这篇文章做细、做实、做好。另一方面,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攻坚的主人翁意识,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育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性对待宗教,摒弃陈规陋习,用勤劳的双手过好当下幸福生活。

  脱真贫、真脱贫,要继续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无论是资金使用、项目安排,还是易地搬迁、产业脱贫,最终的扶贫成效都要体现在如何落实上。精准落地,离不开有效制度的保驾护航,也离不开扶贫攻坚主体的不懈奋斗。要聚焦“精准”,建立健全上下畅通、协调联动的扶贫长效机制,制定精准扶贫专项规划和各时间段工作规划,加强与上级各项规划精准对接,切实维护脱贫攻坚各项制度规划的严肃性,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确保各项措施精准落地、开花结果;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政绩导向,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工作劲头,倾注真感情、用足绣花功,脚踏实地地打好扶贫“最后一公里”攻坚战,真正使贫困群众拔出“穷根”,过上幸福小康生活。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勇于担当,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切实把“精准”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脱真贫、真脱贫,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抒写全面小康的“西藏故事”。


(责任编辑:梁木)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