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五转”新举措深度推进旅游扶贫

2019年04月10日 14:47   来源:贵州日报   

  邓小海 曾亮

  近年来,丹寨县立足县域旅游资源,以加快旅游业发展为主线,积极探索“资源转化、景区转型、产业转移、经营转变、就业转岗”的旅游扶贫“五转”新举措,有力推进旅游与扶贫深度融合,旅游扶贫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丹寨县旅游扶贫实施方案》明确说明,“十三五”期间,旅游扶贫将带动1.1万人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占全县总贫困人口的28.5%。

  资源转化。着力将民族文化转为旅游商品、将山水田园转为景观景点、将闲置资源转为增收资产,让资源围着旅游转,带动群众走“旅游路”、吃“旅游饭”、挣“旅游钱”。民族文化转为旅游商品。利用境内7项国家级、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产业,培育壮大了晟世锦绣、国春银饰、宁航蜡染、丹笼等一批民族手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把蜡染、刺绣、银饰、古法造纸、鸟笼制作等非遗手工艺转化为旅游商品推向市场,带动一大批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山水田园转为景点。立足秀丽的山水田园风光,通过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步道、旅游公厕及相应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打造提升为景观景点。闲置资源转化为增收资产。出台相关政策,在有条件的村寨成立村级旅游公司,以村支两委作为组织者和开发主体,村民以房屋、土地、山林等闲置资源入股组建村级旅游公司,使农户组成具有一定经济关系的联合体,积极推进村寨的“旅游化改造”。同时,积极引导部分群众充分利用闲置房屋打造成为民宿或农家饭庄,促进农民就地实现旅游创业、就业。

  景区转型。紧扣旅游发展、百姓增收,大力实施景区亲民、富民工程,精心设计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景区打造提升,推进景区零散转集中、粗放转精品。零散转集中。围绕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全域旅游“六全”理念,将全县旅游资源整体捆绑开发,将省级风景名胜区龙泉山景区、石桥古纸景区、万达小镇以及八个传统村落并联,高标准规划建设“一山一城两镇五园八寨”重点景区景点,让个点引领一个片区发展提升。同时,设计钻石线路,在全县形成了以蚩尤文化城为核心的中部蚩尤文化旅游区,以古法造纸文化小镇为核心的北部造纸文化旅游区,以排调河流域为核心的东南部锦鸡文化旅游区的三大旅游功能区,形成全域旅游空间体系。粗放转精品。将文化内涵挖掘景点改造提升贯穿旅游资源开发全过程,推动旅游朝精品化方向迈进。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教等旅游要素,在业态设置、活动策划、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完善功能结构、优化服务配套,全面提升景区的可游行,不断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让游客不仅进得来,还留得住,从而带动群众“能致富”。

  产业转移。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相关产业,以旅游带动为支撑,以发展产业为基础,以就业增收为目的,推进旅游业与大扶贫,与一、二、三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发展方式的“旅游化”转变。工业生产转方向。在工业发展中以服务配套旅游产业为优先考虑,在园区路网设计、绿化美化、引进企业等方面充分考虑旅游功能,将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成一座“现代企业生态城”,为工业旅游奠定基础。相关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向消费者、游客开放,既满足游客科普和好奇心的需要,又为企业公关和企业文化建设搭建良好平台。农业发展转方式。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以绿海蓝星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示范引领,带动大批蓝莓、中药材、茶叶等高标准基地向景点转身,让农业园区变身康养基地、变成休闲观光点。有条件的村寨依托田园山水和农家生活,建成田园综合体,让农村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城镇建设转方略。立足旅游配套转变城镇建设方略,直接把县城按照4A级景区建设标准来规划建设,在城市路网规划、建筑风貌、酒店、公厕、绿地、公园等建设上,充分考虑旅游服务功能,配套建设小吃街、民族风情街。同时,在县城周边建设中华始祖蚩尤文化城和万达小镇,县城与景区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实现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城既是景、景既是城。

  经营转变。围绕发展重心向旅游转变,积极引导产业经营方式从个体走向集中、传统走向市场、线下走到线上。个体转向集中。充分利用茅台公司、昌昊金煌、宁航蜡染、晟世锦绣等旅游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推动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零散加工向集中规模化生产转变,全面带动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和生态产业发展。着力抓好引进“知名品牌”,塑造“自主品牌”,利用“地域品牌”,把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推到旅游商品销售,呈现了农户负责生产、公司或合作社负责销售的局面,解决了群众销售难的问题。传统转向市场。依托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丹寨县把文化旅游产业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妇女投身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让传统民族手工艺品走向大市场。着手选择一批有一定产业基础和民族基础的村寨,作为重点示范来打造。如兴仁镇王家村成立了“苗族古法刺绣专业合作社”和“苗家女古法手工刺绣有限公司”,让原本只是自绣自穿戴的妇女刺绣商品化、市场化。同时,将全县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丹寨万达小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与旅游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户+合作社+企业”的路子。线下转向线上。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结合京东帮扶,着力打造高端旅游商品,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质量,拓展线上销售渠道,让蜡染、米酒、酸笋、腊肉、银饰、鸟笼等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走向全国。

  就业转岗。围绕全县旅游产业发展业态及入驻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大力推进“‘三无’农民转产业工人、技术农民转产业老板、资源农民转产业股东”工程,加强技能培训,提升群众就业转岗能力。‘三无’型农民转为产业工人。出台相关政策,充分利用企业用工,景区景点业态用人,林业、市政、水利等公益岗位招人解决部分‘三无’(失地农民、无技术、无法外出)农民就业,同时增加技能培训投入,整合县直培训资源,根据劳动力就业意愿、用工单位需求等,分类组织开展电工、护理工、食品加工、家政服务、乡村旅游、种养业等职业技能培训,让城乡劳动力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并积极推荐到帮扶或落户丹寨的企业及对口帮扶城市就业。技术型农民转为产业老板。及时引导有技术、有条件的群众发展农家乐、开办民宿、规模种养业等,并加强对技术型农民相关服务、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服务水平,把种植养殖产业作为吸引游人观光体验的新去处,如马鞍的提子园、石桥造纸等。资源型农民转为产业股东。在大力发展全域化旅游中,坚持以旅游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万达小镇的引领作用,加快周边景区景点建设。通过景区、景点建设土地流转及全县蓝莓、中药材、茶叶等产业的壮大发展,让有资源的农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企业或合作社的形式变为股东,并建立土地流转费梯级增长机制,在入股分红的同时,确保入股农民收入稳定,保障群众持续增收。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本文为《新时代贵州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研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转换期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转换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梁木)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