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贫困山村的美丽“嬗变”

2019年03月03日 10:38   来源:山西日报   

  沿着20里沟沟梁梁的羊肠小路前行,便来到定襄县河边镇马家窑村。

  曾经这里,闭塞、落后,用当地的话说,村里是个“穷壳子”,对外是个“债坨子”,群众住的是“土坯子”。人畜共居,四代同屋,种在地上,收在天上,是忻州市典型的贫困山村。

  4年多来,马家窑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欣喜不已,也让每个人记住了牛世伟这个名字。

  2015年7月,马家窑群众发现,村里来了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干部。“听说是县里派来扶贫的第一书记。”“还不是来装装样子。”“城里的嫩毛娃娃会什么?”人们议论纷纷,并没对他的到来抱多大希望。

  群众的态度,并没让牛世伟气馁。他转换角色,走家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召开村民座谈会,把解决吃水难问题当作上任的“当头炮”。

  马家窑村地势高,打井需深挖300米,和邻村李家庄村共用一处水源,是更现实的选择。村民每天都要早起去两里外的深沟担水,有些力气的挑着铁桶,上年纪的只能拄着拐杖背个小水壶一趟又一趟地走。水少人多,两个村子经常因为吃水问题发生摩擦。了解民情后,牛世伟协调县环卫部门的水车,连续送了一个多月的饮用水,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召集两个村的干部坐下来协商,在沟通的同时将情况上报镇党委,经多次协调,最终与李家庄达成共识,马家窑村对水源地拥有了永久的使用权。

  解决水源地问题后,牛世伟又从村头到村子最高处建起三个蓄水池,安装水泵,铺设管网,将深沟里的山泉水引进村里,并在村里建起17个取水点,实现了自来水入户,马家窑村人、畜饮水困难得到圆满解决。

  “身上没有土、脚上没有泥,就不是合格的第一书记。”解决了实际困难,牛世伟把脱贫致富的思路放在红色旅游上。

  抗战初期,马家窑村曾是定襄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枢纽,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牛世伟专程去北京、横店考察学习,多方筹措资金40余万元,建立起革命老区乡村生态旅游基地,打起了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红色体验牌。

  如今马家窑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让这里天天有变化。自运营以来,村里每天平均接待游客200余人,截至2018年底共接待游客5万余人,带动贫困户32人,增加收入83395元。同时,旅游也带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牛世伟借势成立了马家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了“马佳肴”商标品牌,借助网络平台将马家窑及周边贫困村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带动30户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3672公斤,增加收入6万余元。2016年底,马家窑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掉了穷帽子。

  2017年,牛世伟任期将满,得知消息的村民们自发来到镇政府门口,递上了请愿书。一笔一画的签名,清晰的红色手印,村民们希望牛世伟能留下来,继续带领大家走上富裕路。在取得家人的理解后,牛世伟决然留了下来,这一留便又是两年。

  如今,马家窑人更加信心百倍:“马佳肴”牌小米实现了县城超市的全覆盖,贫困户出资入股的养猪场年出栏2000余头猪,党建文化、红色文化的开发工作如火如荼……

  新时代,经历了美丽“嬗变”,马家窑村定有一幅新图景!

  记者点评

  牛世伟属牛、姓牛,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二牛”。从“牛书记”到“二牛”,不仅是称呼的变化,更是群众对他工作的认可,对他感情的寄托。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牛世伟不仅给群众带去了脱贫的希望,也给他们铺平了致富的道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