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脱贫路上的科技“他力量”

2019年03月01日 10:48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2002年,我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类人才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服务。经过16年发展,如今,全区已有3400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基层一线,开展创新创业和脱贫攻坚。他们借助科技力量,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帮助老百姓既富“脑袋”又富“钱袋”。

  为了调动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扎根农村,自治区科技厅不断加大科技扶贫支持力度。除逐年增加科技专项外,还整合其它科技资源,把国家“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全部用于支持科技特派员,并结合“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项目,与科技特派员共同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色产业发展、科技示范基地建立、科技示范户培育等工作。目前,全区共有1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常驻基层扶贫帮困,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

  日前,记者走访部分科技特派员,听他们讲述脱贫路上的奋斗故事,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

  关学武:科技带来好光景 

  秦一舟

  “西瓜长势真不错!”2月27日,进入彭阳县红河镇红河村种植大户王正军的大棚,关学武看着快要成熟的西瓜,竖起大拇指。

  “这茬肯定能赶上个好行市,这里头你的功劳大!”王正军呵呵笑着。

  关学武是红河镇有名的能人。从固原农校毕业后,他回到友联村,在村民惊奇的眼光中,种植大棚蔬菜。在科技助力下,关学武一炮打响,累累硕果成为说服村民种植设施蔬菜最好的理由。一户、两户……友联村开始温棚成片,设施农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2008年,关学武被村民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2010年,关学武成为全县第一个以种植蔬菜年收入超过30万元的新型职业农民。他还牵头成立了彭阳县顺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宁夏瑞桥农产品产销联合会,发展社员205户,带动周围2042户农户发展设施农业。

  科技兴农,成为关学武的一张名片。2016年,关学武成为红河镇的一名干部。“发挥你科技兴农的能力,帮红河村走上奔小康的路子。”在赴任红河村担任第一书记前,镇党委班子给他肩头压上了重担。

  红河村有种植苹果的传统,可村民种植的苹果树都是高冠果树,每亩地只能种植40多棵,此外由于间距太窄,大型农机进不了果园,全靠人工操作。2017年,关学武通过引进静宁县一家企业,将红河村的苹果树由高冠改为低矮密植,一亩地能容纳140多棵果树且果子品质高,果树行距4米,大型农机进入也不成问题。不仅如此,新品种的果树还实现了“一年栽树、两年挂果、三年进入盛果期”。

  村民王文学把自家的12亩土地流转给关学武的企业,又在企业打工,每天收入100元左右。

  发展经果林的同时,关学武也没“忘本”。2017年,村党支部成立合作社,争取国家项目,建设新型温棚。同时,请来宁夏农科院专家全程进行技术指导。愿意自己干的,可以承包温棚;不愿意的,可以在园区打工。村民王正军瞅准这个机会,承包了20栋温棚,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如今,红河村形成了以苹果、红梅杏、辣椒等绿色无公害瓜果蔬菜为主的富民产业,到处一片姹紫嫣红。

  “这就是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光景!”关学武笑着说。

  强奋林:分享致富“法宝”暖民心 

  本报记者 张贺

  立春已经20多天,盐池县早晚温差还是不小。但大水坑镇黄记井村的科技特派员强奋林早已迈开勤奋的双脚,奔忙在养殖场和农户家。 

  “这两天是收二毛羔羊的旺季,要抓住这段时机,带领大家一起增收致富。”强奋林爽朗地笑着说。 

  除了收羊和卖羊,养羊是强奋林工作的主要内容,他自称“羊倌”,但这个羊倌可不一样,是一名科技羊倌。 

  从小见惯了漫步荒滩吃着甘草的滩羊,强奋林深知盐池滩羊的名气,但盐池滩羊究竟好在哪,他也不太清楚。 

  “封山禁牧之后农民的羊全部入圈,但养殖不科学,农民收入也和盐池滩羊的名气不匹配。”强奋林说。 

  凭着一股韧劲,强奋林决定要把滩羊的养殖技巧搞明白。他购买书籍、查阅资料,到周边养殖场“取经”,参加各类滩羊养殖培训班。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带领村民种植4000多亩苜蓿,养殖6000多只滩羊,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2013年,强奋林建成拥有100个养殖棚的养殖园区,辐射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民养殖滩羊,当年就实现可观利润。2014年,他建成盐池县奋林农畜交易中心,年屠宰滩羊20万只,年深加工10万只,年经济效益800万元,并为当地1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创业的成功让强奋林信心满满,更让他看到了科技的力量。2014年,他被聘为盐池县科技特派员,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带着农户将传统的“土养”方式改为现代“科技饲养”。

  “土养是混养、放养,养殖周期长、出肉率低。科技饲养要分栏喂养,基础母羊、羊羔、羯羊都要分类喂养,每天喂食、喝水量也有标准。比起土养一年出栏,科技饲养的羊只需7个月就能出栏,出肉率高,价格也相应高出不少。”强奋林说。

  今年51岁的大水坑村村民孙占元便是科技饲养羊的实践者、受益者。早些年,他用土养法养羊时每年收入仅2万多元,现在跟随强奋林用科技饲养法,每年纯收入达7万多元。“强总不光想着自个儿富,能把致富‘法宝’送给大伙儿,暖人心呢!”孙占元说。

  康本国:枸杞产业的“守望者” 

  本报记者 马越

  今年56岁的康本国和枸杞打了几十年交道,可他却说,这个交道“打”不够,以后还要继续下去。

  康本国出生于中宁县农村,自小看着父辈们在枸杞地里劳作的身影长大,枸杞于他,包含着一份联系土地的情怀。由于所学专业对口,多年来,康本国对枸杞产业的发展很关注,在平时的工作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术。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2年,自治区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康本国主动报名,经过考核,成为第一批科技特派员。

  2012年,康本国被选派到中宁县徐套乡李士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了解到全村304户移民户均只有1亩多地,且村子缺水严重,康本国因地制宜,与村委会协商,确定利用村头水沟里的咸水,试验种植旱地枸杞。

  他先组织农户到附近枸杞园参观,并购入适宜优质枸杞种苗,手把手带领村民种植枸杞,很快,村民通过种植枸杞,收入翻了倍。

  “枸杞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品质。”虽常年在一线工作,但康本国却把眼光放在产业发展的前端。通过对全产业链调研,他将枸杞产业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组织团队攻关。

  2015年以来,他将工作重心放在枸杞产业全程服务方面,向种植基地和农民提供种植技术咨询、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专业化修剪、树体保健及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技术服务。

  “科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枸杞产业发展急需的部分,我正好可以出点力。”康本国组织团队致力于提升枸杞品质,在枸杞病虫害防治、有机肥引入、农药筛选、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助力枸杞产业发展。目前,他和团队的技术服务延伸到甘肃、新疆、青海、云南等地。

  “助力枸杞产业发展是我的梦想,我也在用自己的努力不断接近它。”康本国说,枸杞产业牵动着很多人的心,作为科技特派员,自己愿做一名“守望者”,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姚春发:带上乡亲奔希望 

  本报记者 和牧川

  西吉县新营乡黑城河村村民王彦军前些年可想不到,种菜能让他家年收入近5万元,这是他加入春发蔬菜专业合作社后的喜人改变。

  2009年,本村能人姚春发成立合作社之前,村里大部分菜农在地里操劳一年也只有近万元收入。“乡亲们种植技术落后,各家各户又是分散销售,且渠道单一,卖不上价。”搞了几年蔬菜运输的姚春发走南闯北见识广,看着乡亲们的困境,有了“带上大家一起干大”的想法。

  合作社成立后,姚春发给合作社买了机械化播种机,把村里的贫困户和种植户都吸收到合作社。“最初是帮大家拓宽销售渠道,后来发现把技术教给乡亲更重要。”这些年,合作社建起3000亩优质芹菜种植示范基地,优先聘用出租土地的农民,确保乡亲失地不失业。

  合作社一方面为大家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服务,另一方面开起“田间课堂”,通过示范培训,让600户菜农掌握了地膜压沙种植、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种植技术,带动周边农民种植优质芹菜2万亩。以王彦军为例,他家向合作社流转土地12亩,年流转费500元,土地收益为6000元,王彦军还在合作社打工,每月能领工资2400元,再加上妻子在农场打工的工资,王彦军一家的日子比前些年宽裕了很多。

  虽然已是合作社带头人和县上的科技特派员,但姚春发还是习惯忙在地头。为了跟踪西芹生长的每个环节,姚春发从播种起就为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2017年,姚春发在蔬菜合作社的基础上,又组建了春发农业综合服务站,为大家提供测土配肥、农产信息、金融保险等农业综合社会化服务。“我要用科技的力量把农民变成体面的职业。”姚春发说。

  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姚春发投资300万元帮村里平整田地、打井取水,还协助村委会成立了蔬菜协会、红白理事会等民间组织。合作社结对帮扶30户贫困户,且一包两年。“我们教技术、鼓心气,不光要带大家脱贫,还要确保大家不再返贫。”姚春发说。

  倪岩:拄拐人带村民科技致富 

  本报记者 姜璐

  2月13日,海原县农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会议室里,坐满了从三河、七营等乡镇前来参加科技培训的农民。

  讲台上,主讲人意气奋发、幽默风趣,不时引得阵阵掌声。

  出人意料的是,主讲人胳膊下撑着一双拐杖,他是自治区科技特派员、海原县农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倪岩。

  由于身患小儿麻痹症,倪岩从小靠一副拐杖走路。

  1999年,他的妻子王敏在电视上看到一位老人徒步挑战长征路,便鼓励丈夫出去闯一闯,目的地则是澳门。

  途经长沙时,倪岩在一户居民家做客,了解到网上购物。返回海原后,倪岩有了一个利用网络创业的想法。随即,他和妻子借来5000元,购置电脑、电话等设备,将玉米、向日葵、枸杞等农副产品放在网上销售。凭借诚信经营的理念和热情服务的态度,倪岩的生意越做越大,有的外地客商直接把货款打给他,由他全权负责采购。

  一天,倪岩与村民交谈时得知,尽管农副产品卖得不错,但价格不高,究其原因,产品质量差、缺乏技术。

  他决定从农民技术培训做起,除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种养殖技术教给大家,还邀请区内外专家面对面授课。

  “我这人爱‘挑刺儿’。”倪岩说,培训中,他发现由于内容不解渴、不实用,一些培训课的上座率并不高,还有些专家讲得太专业,农民听不懂。倪岩创新授课方式,把第一课的授课地点放在农户家中,通过现场教学,让农民和专家走得更近、更亲。同时,他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将新品种的引进应用、耕作技术的改进等“接地气”的内容引入培训,前来听课的人日渐增多。不仅打开了村民的致富思路,还带动不少人发家致富。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倪岩邀请退休专家组成了公益技术专家小组,挨家挨户送技术,目前专家小组服务范围覆盖海原县、同心县、原州区的65个行政村,惠及10万余人。


(责任编辑:梁木)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