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丹
披着暮色,从养殖场出来,丁家祥脚步轻快地向不远处的新家走去。
在猪场里待了一天,身上的味道并不好闻,“回家冲个热水澡就行了,方便得很。”说这话的丁家祥浑身洋溢幸福。
没走多远,新家到了。这是位于雷山县城边的牛王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小区内建筑依山而建,形似苗族吊脚楼村寨,远观其整体状如水牛,故名“牛王寨”。小区以苗族“牛文化”为主题,建设有斗牛场、牛头休闲广场、苗族游方长廊、苗族特色凉亭、苗族芦笙场、苗族文化一条街等,建筑物上搭配有苗族美人靠、苗族窗花、苗族青瓦等,浓郁的苗族风情迎面而来。
“真的是完全没想到,搬出来后的新房子不仅好,还保留有我们苗家特色。”从2017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到牛王寨,搬迁户丁家祥已在新家生活了一两年时间,这段时间里,他一家不仅住进宽敞舒适的新房,孩子到县城上了学,自己还在社区的帮助下创业建起了养猪场,养殖规模从7头已增至上百头,去年收入了10多万元。
从一开始搬迁时的有些忐忑,到如今如鱼得水,丁家祥的新生活很美好。
“今年我的愿望是希望把养殖场规模再扩大,以后能带动一部分群众就业。”丁家祥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从开始的搬得出,到如今稳得住、能致富,乐享美好新生活,搬迁户丁家祥的变迁和心路历程是黔东南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一个缩影。
早在2016年,黔东南州就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探索建立产业、就业、培训、帮扶、服务“五个全覆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模式,实现搬迁群众“一步搬到位、五个全覆盖”。
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和实践,在结合“一步搬到位、五个全覆盖”创新做法之上,黔东南州提升推出了“六个全覆盖”的新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模式。即:组织全覆盖、就业全覆盖、培训全覆盖、产业全覆盖、帮扶全覆盖、服务全覆盖,核心是以党建带群建,以党员带群众,筑牢基层政权组织,关键是精准确定劳动力底数,创新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就业,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目的是全面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市生活,适应城市文明,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确保搬得出、稳得住,短期能脱贫,长期能小康。
组织全覆盖。每个安置点搬迁入住3个月内建立社区党支部或者纳入社区党支部管理,以党组织为统领,同步推进政权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组织建设,积极构建社区党组织为引领,居民委员会为统筹,其他各类组织为补充的组织管理架构,配齐配强社区专兼职工作队伍。到2018年10月底,黔东南新建社区党组织26个,共建社区党组织19个。如:锦屏县成立新城社区,从搬迁群众中选出支书、主任、委员等5名,配备9名公益岗位人员协助管理。
就业全覆盖。黔东南州大力实施“一点一企业”和“一户一就业”工程,摸清搬迁户劳动力人数和就业意愿,建立“内引外联”机制,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对接机制,扎实推进劳务输出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组织就业,确保搬迁群众“有工作”。如岑巩县在开发区引进打火机厂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让1000多名搬迁贫困人口稳定就业;榕江县用“十户一体”模式带动斗篷村搬迁户40余户抱团成立家政服务公司自力更生脱贫致富。2018年,黔东南州13.7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新房,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户均1人稳定就业。
培训全覆盖。黔东南州针对搬迁户开展定向、订单、输出、扶智“四型”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水平,对搬迁户中未就业有培训愿望的贫困劳动力培训全覆盖,确保搬迁群众“有技能”。一是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定向培训,重点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组织开展苗绣、蜡染、银饰、竹编、手工针织等居家就业培训,促进劳动者实现就地就业。二是围绕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培训,针对本地产业园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有效开展“订单型”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产转移就业。三是围绕转移就业开展输出培训,以杭州对口帮扶城市等为重点,建立岗位信息数据库,组织开展产业工人、家政护工等“输出型”培训。四是围绕扶贫教育开展扶智培训,主要通过发挥州内技工职业院校作用、引进州外优质培训资源、借助对口帮扶城市培训资源等方式,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进行“扶智型”培训。如凯里市深入挖掘培训资源,建立三级培训体系,与职校联建凯里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建立云谷田园、苗侗百草、苗妹银饰3个实训学校,10个龙头企业实训基地,66个培训点和1个上马石安置点移民夜校,对有需求的搬迁户劳动力进行种植养殖技术、民族工艺品制作、电工电商、汽车维修、文化旅游、中西烹饪等“订单式”培训,已培训搬迁群众上千人次。
产业全覆盖。黔东南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盘活迁出地资源,整合迁入地资源,因地制宜配套特色异地产业,确保搬迁群众“有收入”。如丹寨县扬武安置点投资120万元种植钵栽蓝莓60亩2.4万钵,带动搬迁群众40户165人稳定脱贫;黄平县冷水河安置点,以“建好1个大棚,承包给1户搬迁户、解决1人就业,脱贫1家人”“四个一”模式新建150个大棚,由公司统一供种、统一培训、统一回购,搬迁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榕江县实施易地移民蔬菜种植示范园项目,通过“公司+合作社+移民户”模式种植蔬菜110亩,30户122人搬迁群众实现稳步脱贫。
帮扶全覆盖。黔东南州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结对帮扶活动,以“干部精准帮扶到人、部门精准帮扶到户、对口帮扶精准到点、社会帮扶精准到村”模式,确保搬迁群众“有人帮”。如:从江县创新“干部群众一对一”,对美娥安置点92户搬迁户进行“结对子”帮扶,要求帮扶单位、帮扶干部要做到对搬迁户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帮扶到位;剑河县与园方木业公司签订“搬迁户定点就业帮扶协议”,帮助691户“一人到厂”就业。
服务全覆盖。大力推动“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财政进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构建移民社区新体制,完善“八室、一站、一厅、两场所”基础建设,推进社区移民管理服务制度化、标准化,确保管理服务“全方位”。如凯里市上马石小区按照“有机构管事、有人员干事、有场所议事、有经费办事、有设施做事、有制度理事”的“六有”标准建立综合服务站,用“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方式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综合服务。
“我们就在社区接受培训,培训完就在社区附近的菌棒厂找到工作,一个月有3000来块钱,满意得很。”搬迁到施秉县南官营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户李天刚成功当上了一名产业工人,连连夸赞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