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贫困村脱贫“摘帽” 他却病倒在脱贫攻坚路上

2019年01月25日 10:50   来源:四川日报   

  1月21日,汶川县绵虒镇足湾村,脱贫户刘现明和几个村民忙着修蓄水池。“争取春节前修完,后面灌溉李子树就方便了。”刘现明说。

  李子树是刘现明家的“摇钱树”。“去年我家的青脆李卖了将近万元,我还脱贫摘帽。”50多岁的刘现明说,这多亏了陈局长3年前给我买的50棵李子树。

  刘现明口中的陈局长,指的是汶川县副县长、扶贫和移民局局长陈劲斌。因长期高强度工作和高血压,去年7月30日,因脑干出血,陈劲斌病倒在了脱贫攻坚战场上。

  □杨超本报记者徐中成

  带队上山找水源

  说起陈劲斌,足湾村党支部书记尹学安开口就夸他的好。

  “陈局长虽然工作很忙,但我们村民的事,他怎么都不会忘记。”尹学安回忆说,脱贫攻坚过程中,足湾村准备二次申报一个引水项目,陈局长就经常给他打电话提醒注意申报,别错过了时间。

  足湾村地处高半山,土地资源贫瘠、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人畜饮水更是“老大难”。项目申报下来后,陈劲斌带队花了几个月时间,终于在5.7公里外的山上找到了合适水源,修建蓄水池,铺设水管,解决了全村的用水难问题。

  “他虽是副县长,但很能吃苦,做事情也麻利。”村民张明君至今记得陈劲斌深一脚浅一脚在高山上寻找水源的场景。

  水的问题解决了,足湾村发展起了40余亩中药材、700余亩脆李子和50余亩甜樱桃,每年收入上百万元。去年,足湾村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啃下6块脱贫“硬骨头”

  作为地震灾区,汶川存在持续增收难、因病因残致贫、贫困代际传递、基础设施薄弱、震后次生灾害多发、社会矛盾累积等6块脱贫攻坚“硬骨头”,陈劲斌创新提出了网格化管理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扶贫措施,让贫困发生率从6.8%降到了0.65%。

  针对汶川地广人稀且居住分散、村级管理难以有效统筹的实际,陈劲斌提出了“千名干部进百村入万户”“战区负责制”工作方案,12个乡镇被划分为“五大战区”,1.9万余农户被划分在1532个网格,干部走村入户短时间内摸清了底子。经过摸底,汶川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41户4440人,他们大多没有稳定收入,如何让贫困户稳定增收成首要任务。

  对此,陈劲斌认为“就业扶贫也是解决贫困群众和农村留守劳动力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向供给前端、销售终端、品牌高端、农业弊端发力,创新建立就业扶贫示范车间,帮助贫困户就近就业或居家灵活就业。

  去年4月,映秀镇众城服饰有限公司和绵虒镇绿水青山合作社建立的就业扶贫示范车间,有效解决了300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人均每月增收2000元。2017年,汶川县产业扶贫对贫困群众的脱贫贡献率达到85%。

  期盼早日康复回到岗位

  “陈局长是我们单位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汶川县扶贫和移民局副局长杨银宏告诉记者,去年6月迎接脱贫攻坚“国检”期间,映秀镇发生泥石流滑坡,造成道路阻断,陈劲斌知道后,凌晨两三点就冒着大雨驱车去看道路受损情况。

  在陈劲斌的办公室,挂的脱贫攻坚作战图,摆的是一张简易行军床。他不顾自己有高血压,常常加班熬夜到凌晨3点左右,困了就在办公室铺设的行军床上休息。去年7月30日,参加完汶川县一个活动后,回到办公室的陈劲斌突然晕倒,被诊断为脑干出血,在重症监护室住了36天才脱离生命危险。

  得知陈劲斌累倒住院了,汶川县很多干部和群众都来看他。

  如今,陈劲斌还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他说,希望早日康复,尽快回到家人和群众身边。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