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为脱贫攻坚插上科技“翅膀”——安康市科协系统开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贫

2018年12月26日 11:14   来源: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 张斌峰 通讯员 叶荣斌

  12月10日,安康迎来今冬第一场雪,天气格外寒冷。在平利县田珍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田珍正指挥工人们在厂房内调试机器、清理杂物,为明年春茶收购做准备。田珍告诉记者:“自从市科协2017年帮助建立专家工作站后,困扰公司多年的技术瓶颈问题得到解决,效益持续提高,我们帮带的202户贫困户逐步摆脱贫困。”

  这只是安康市科协系统开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安康市科协系统积极探索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和方式,广泛组织动员市内外科技力量,着力构建“123”助力扶贫模式,为全市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1”

  ——着眼实际实施一项工程

  石泉县饶峰镇新华村贫困群众邱洪军,2017年1月参加了蚕桑技术培训后,他采用“小蚕共育”新技术,当年养蚕70张,综合收入突破30万元,不但顺利脱贫,还入选安康市第二届“十大养蚕状元”。

  缺乏致富技能是制约群众脱贫的重要因素。安康市科协紧紧围绕全市脱贫攻坚需要,及时推出“十百千万科普助力扶贫培训工程”,组建了10个科技服务团,从农、林、水、卫生等领域遴选出100名中高级以上职称专家,分赴全市10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组织1万户贫困户参加培训,面对面帮助群众学技能、兴产业、促脱贫。全市科协系统举办各类培训100余场次,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0余项,为群众免费发放科技资料5万余份,有效提高了贫困户的自我造血能力。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开展培训,安康市科协让贫困群众掌握了一门到两门实用技术,收到了“培训一门技术、做强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良好效果。

  “2”

  ——紧贴需求推广两套机制

  陕西安康天瑞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销售、净菜加工为核心主导产业,集果树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营销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开发公司。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所长陈志杰多次在网上与陕西安康天瑞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瑞红交流,解答关于蔬菜种植中农药防控、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的技术问题,通过网络实现了专家与企业对接,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带动70户231名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

  安康市科协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联合工信、科技、扶贫等部门在全市推广“互联网+科协+X”工作机制,建立“科技创新智库”,将市内外200余名科技专家与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户相连接。通过搭建远程科技平台,把有限的科技资源建在网上、连在线上、用在手上,为他们提供“点菜式”“订单式”服务。

  针对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单打独斗、力量薄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等问题,安康市科协推出“科协(协会、基地)+X+贫困户”助力扶贫机制,组织科协所属基层组织与贫困户紧密联系,抱团发展,结成利益共同体,让贫困户发展产业有了坚实依靠。

  “3”

  ——聚焦脱贫强化“三个服务”

  2017年7月,安康市科协在陕西省紫阳县焕古庄园富硒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茶叶专家工作站,与公司开展富硒茶技术研究、成果转化、新品研发等方面合作,经过半年多时间,成功推出新品“硒香茶”。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青睐,公司产值翻了一番,帮带的64户贫困户通过务工、土地流转、售卖茶叶鲜叶等途径实现增收脱贫。

  安康市科协系统聚焦脱贫工作,强化“三个服务”,即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群众科技素质提升、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

  搭平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针对安康地处秦巴山区,高端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安康市科协通过“柔性引才”方式,积极与省内外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平台,实现“外脑我用”借力发展。在相关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8家,在紫阳、平利、汉阴、汉滨等县区建立茶叶、魔芋、蚕桑、拐枣专家工作站22家,引进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高层次科技人才150余名,取得创新成果26项,新增产值2亿多元。

  编专辑,服务群众科技素质提升。安康市科协联合市脱贫办、市公务员局,组织专家编写了《安康市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科普知识读本》,免费发放给贫困户、驻村干部、机关公务员,帮助群众寻找致富门路、发展合适产业,帮助驻村干部学习科技知识、开展驻村帮扶。

  办讲堂,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为进一步提升广大干部群众对脱贫攻坚形势和创新发展的认识,去年以来,安康市科协联合组织、宣传等部门开办“科技大讲堂”,先后邀请多位全国知名专家来安康作科技报告11场(次)。


(责任编辑:梁木)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