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一支播种希望的工作队

2018年12月07日 13:47   来源:甘肃日报   

  本报记者 谢晓玲

  在永昌县新城子镇马营沟村原帮扶工作队队长张文旭的“民情日记”上,记录着这样一些内容:

  2015年以来,共争取国家、省市财政资金1419.74万元,用于整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争取西部中大建设集团和华能光伏发电公司项目援建,完成通社道路建设7公里、高压电线路改造10公里,修建了互助老人幸福院、健身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

  累计为贫困户发放各类贴息贷款350万元,用于发展草食畜牧业;

  ……

  马营沟村气候冷凉,自然条件差,缺少特色支柱产业,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民生活十分困难。

  “由市、县、镇三级干部组成的帮扶工作队驻村后,积极帮助村里争取资金和项目,发展富民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马营沟村党支部书记郭成武说。

  近年来,金昌市坚持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担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党建指导员,并组织市县280个帮扶单位的6205名干部与永昌县27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4755户相对贫困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实现了相对贫困农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

  “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脱贫年限、帮扶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等,都有详细的记载。”打开装订整齐的贫困户登记表,新任的马营沟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于福华说,这些内容都是由驻村帮扶工作队逐一入户、面对面核实的。

  由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多年来,马营沟村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土地收益低。帮扶工作队多方协调、整合资金维修了蓄水池,新建渠道22.5公里,改造田间道路3.5公里,平整土地220亩,为村里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整村整社流转土地,以“产业+企业+农户”的方式,发展起高原夏菜、饲草、景观苗木等新的特色产业,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马营沟村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区,村民历来有养羊和牦牛的传统。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实行生态禁牧后,如何保障牧民收入成为最紧迫的任务。“禁牧后,我顺利地贷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修建了养殖暖棚。现在,我家的牦牛存栏数已达200头,每年能出栏50多头,收入比过去高多了。”马营沟村五社村民梁成友说。

  讲政策、跑贷款、修圈舍、传技术,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152家养殖户通过设施养殖摆脱了贫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然而,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的马营沟却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为彻底拔穷根、摘穷帽,2017年,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多方争取,对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为他们重新分配了土地,配套了种植区和养殖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使昔日的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有了稳定的收入。

  贫困户搬迁后,马营沟村通过“拆、建、改、引、保、绿”等措施大力改善村容村貌,拆除了村里的破旧房屋、建筑废弃物,对拆除后的闲置土地进行复垦及造林绿化,并改造新建了农宅,许多村民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更加殷实的生活。

  紧临祁连山的马营沟村,过去除了穿村而过的省道永肃公路外,连一条硬化的水泥路都没有,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为此,驻村工作队联系协调西部中大建设集团援建马营沟村通社道路,建起了一条7公里长的“民心路”。如今,村里平坦宽敞的水泥路直通省道。“过去跑个拖拉机都费劲,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大车都能开进来了。”村民芦永成感慨地说。

  驻村帮扶工作队就像播种机一样,在祁连山脚下播撒了一粒粒希望的种子。他们多次入户走访,为贫困户制定“扶贫清单”和“一户一策”脱贫措施,大力推进医疗扶贫、科技扶贫、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劳务输转、解决融资难题等重点工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