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杨河芬:好点子“点”亮脱贫路

2018年11月12日 14:34   来源:山西日报   

  一个268人的小村子,耕地只有814亩,贫困户就有88人,人多地少无产业,结构单一集体弱,这就是地处偏远、发展滞后的大同市天镇县张西河乡许家窑村前些年的真实写照。2015年8月,时年39岁的大同市人社局干部杨河芬来到许家窑村担任第一书记。3年来,他在我省扶贫工作中独创的“爱心股份”、农家扶贫文化摄影展、首个实现家家庭院照明的“亮心工程”、户户送上“争先笸箩”,以及立足长远发展精心打造“边城小村”品牌、形成了“嫁接”和“串联”的种养加思路,这些凝聚杨河芬无数汗水的脱贫办法被人们称之为“许家窑模式”。

  独辟蹊径推出“爱心股份”,举社会之力参与精准扶贫

  来到许家窑的第一天开始,这里就成了杨河芬最放不下的牵挂。

  如何带领村民脱贫增收?缺少资金成了最大的困扰。杨河芬想到了吸纳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拿出资金入股,帮扶村民脱贫。杨河芬开始发动周围的同事亲戚及其他社会关系在帮扶脱贫上奉献一份力量,大家纷纷入股。每股500元,共筹得4000股200万元。“这笔钱被大家称为是‘爱心股份’,说是股份,其实既不分红也不收利息,只要村里人有合适的项目就可以无偿使用。脱贫后,把本金还回就行,再循环用于帮扶其他贫困户。”杨河芬说。

  “爱心股份”先后帮助4户村民发展规模养殖,2户发展规模种植,35户发展小型种植业,实现了爱心收益全覆盖。“爱心股份”的帮扶,在他们的脱贫路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爱心股份”除了用于村民种植养殖脱贫的一些“微项目”,杨河芬还在集体经济破零的“大项目”上动脑筋。他利用“爱心股份”将村中的小杂粮和农特产品进行设计包装,委托生产企业加工成“边城小村”系列农产品。还利用“爱心股份”投资3万元建起大同市首个村集体3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6000元收入。每年利用2万元“爱心股份”试种红芸豆200多亩,比以前种植玉米每亩增加收入300多元,农户增收达20%。去年,还将70多万元的农副产品卖到了北京。协调大同市凯宏粗粮城、妈妈菜餐饮有限责任公司认领了共200股10万元“爱心股份”,两家爱心饭店均同意将自家的饭店作为村里猪羊肉等农特产品的“直营店”,目前,已达成15家“直营店”意向,2家已启动供货。

  “爱心股份”这一模式得到了天镇县扶贫办的认可,他们认为,“爱心股份”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既彰显了社会的爱心,也体现了扶贫的初衷,“爱心股份”的示范作用明显,让扶贫工作“提速增效”,具有推广价值。

  办起农家摄影展,送出“争先笸箩”,巧创精神扶贫新模式

  2017年9月2日,在杨河芬的组织下,一场记录老乡们生产生活中精彩瞬间的摄影展在许家窑的农舍院墙、柴垛枝桠间进行。脱贫农民的灿烂笑容、堆满收获的农家院落、到处撒欢的羊羔驴驹儿……

  这场摄影展的目的就是把摄影这种高雅艺术由城市带到农村,由艺术殿堂引向广阔田间,以此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他们自身的动力,以更大的热情和力量投入到脱贫攻坚的过程中。

  在村民薛志广的家里,笔者看到一个“宝贝”,一个塑料盒子,她和家人几乎每天都要翻一翻、听一听、看一看。原来,这个许家窑村民家家户户都有的东西叫“争先笸箩”。

  旧有“针线笸箩”,缝衣补袜;今有“争先笸箩”,畅通信息。扶贫先扶智,今年2月份,杨河芬又独创精神扶贫创意,为许家窑村的50多户村民家家户户送上一个装着收音机、报纸、杂志等声画载体的“争先笸箩”,为寒冬中的村民送上了暖暖的精神食粮。“争先笸箩”相当于为每家每户送来了一个图书室,为经济脱贫的村民注入精神力量,让大家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人人都萌生争先意识。

  微信平台、品牌产品、太阳能路灯,小村户户“亮灯”又“亮心”

  如今,说起微信平台并不稀奇,但一个2015年的贫困小村早开通、早受益,这样的例子也不多见。

  许家窑村是个纯农业村,优质小杂粮在当地颇有名气,牛羊完全是绿色养殖,但由于信息滞后,销路不畅,2015年11月,杨河芬开通了许家窑村的微信公众号,为村里的小杂粮、牛羊肉等绿色农副产品提供电商平台,同时也给爱心企业、人士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

  2016年,杨河芬牵头注册了“边城小村”品牌。随后“边城小村”小米、胡麻油、冻干水果和猪牛羊肉等农副产品开发成功。去年,许家窑村的15吨农产品就卖到了北京。仅此一项就为村里增加了3.6万元的利润。除了消化本村的精品特产外,大胆采取“嫁接”技术,将天镇乃至国内其他地方的农副产品和相关爱心企业合作开发、委托生产,借鸡生蛋,借船出海。杨河芬这样形容,“许家窑不生产天镇的全部农特产品,但我们要做天镇农特产品的串联器;许家窑生产不了全国的农特产品,但我们要做全国农特产品的搬运工!”

  找到了许家窑村发展的方向,整村脱贫后,村民也享受到了集体经济收入的福利。去年,杨河芬和村“两委”干部商量后拿出3.6万元推出“亮心工程”,全村60多户常住户统一安装了庭院式太阳能路灯,成为我省首个“照明全入户”的村庄。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同时,更要让百姓的心里亮起来。”杨河芬说。

  3年的“第一书记”生涯,付出太多的杨河芬也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山西好人”荣誉称号、全省“模范农村第一书记”、大同市特级劳动模范、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今年又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创新奖”、大同市“脱贫攻坚贡献奖”。杨河芬说:“荣誉是压力也是动力,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还要寻求创新,下一步计划发展庭院经济,争取为村民户增加收入5000元。许家窑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刘桂梅 杨晓青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