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多措并举催生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2018年10月30日 13:39   来源:甘肃日报   

  李有发

  目前,深度贫困地区部分扶贫对象安于现状,主动脱贫的信心与能力不足,“等、靠、要”意识浓厚等综合性精神贫困现象凸显,这不仅对扶贫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精准扶贫的政策引导方式、组织管理模式以及制度安排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必须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重要精神,切实改变功能单一的扶贫措施,将扶志与扶智要素融合到各种扶贫措施之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方面的引领作用。一是要确立“扶贫先扶志扶智”的工作思路,结合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的实际,引导贫困群众充分认识“富脑袋”与“富口袋”的关系,将扶志、扶智要素融合到各类扶贫措施之中,把各项扶贫措施及政策转化为催生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载体,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二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和感情沟通工作。要引导贫困群众从容易实现的脱贫目标起步,提升稳定脱贫的心理预期和信心,克服依赖心理,提振“精气神”。三是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勤劳致富”的基本理念,要充分挖掘当地致富带头人自我奋斗脱贫致富的典型材料,通过现身说法、传授脱贫致富经验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换位思考”,激发其“人穷志不短”的志气,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引导“不等不靠”的心理预期。四是加强深入细致的解疑释惑、提升信心工作。要针对贫困群众思想意识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让贫困群众准确领会和把握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措施,将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转化为自我脱贫的具体思路。

  扶贫措施与贫困群众能力所及结合,提升贫困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一是要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切实改变大包大揽式扶贫模式,破除部分贫困群体“局外人”“旁观者”的角色意识,将扶贫措施与贫困群众的实际愿望、实际需要和能力所及结合起来,消解贫困群众对扶贫措施的疏离感。广泛引导贫困群众以多种方式参与脱贫攻坚,通过提升贫困群众的身份感、地位感,不断强化其参与感和获得感,使扶贫措施转化为贫困群众的自我行动,催生精准扶贫措施与贫困群众自我奋斗协同发力的动力。二是要重视贫困群众挫折感的纾解。要通过多种方式,鼓励贫困群众大胆进行脱贫致富具体行动尝试和实验,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扶持他们补齐自我脱贫致富的短板和弱项,引导他们以高昂的斗志积极投入脱贫致富实践。三是强化正向激励,弱化单纯救济措施。要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利用自身条件参与脱贫致富实践,采取生产奖补、投工投劳等多种方式,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致富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等工作,倡导多劳多得,加快形成“积极参与、尽快脱贫”的良好环境。

  强化贫困群众的社会支持系统,夯实稳定脱贫的社会基础。一是要在扶贫工作中融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和技术,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帮助贫困群众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进而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脱贫信心。二是要围绕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通过物质帮扶、心理疏导、家庭互助等专业服务,营造邻里之间亲密互动、相互支持的良好风尚。三是加强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工作,进一步完善扶老、护弱、助残等方面的具体政策,解决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后顾之忧。四是要重点开展针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的能力提升、就业创业、生计发展等方面支持服务,帮助他们树立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稳定脱贫的能力。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涵养现代文明乡风。一是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活动阵地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乡村文化培育入手,通过健康文明的乡村文化活动,破除贫困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代际传递,不断消解贫困群众“听天由命”“得过且过”等消极心态。利用乡村文化元素,通过典型引领方式,培育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社会心态。二是发挥乡村文化在移风易俗方面的作用。以丰富的乡村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贫困群体的文化素质,帮助贫困群体摒弃陈规陋习、奢靡懒惰、邻里攀比之风等不良习俗。通过乡村文化活动,调适村庄分化和村民关系紧张现象,倡导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和文明生活方式。三是大力弘扬良好家风的情感认同、榜样的示范、理性教化等方面作用,以良好家风的传承和弘扬,培育家庭和睦、亲人相亲相爱,尊老爱幼等良好的乡村风气。加强道德意识、道德责任和道德行为教育,破除赌博等不良风气,推动现代文明风尚的生活化和具体化,彻底改变贫困乡村贫穷落后的精神面貌。

  (作者系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