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闽宁协作 有你有我 还有浓浓深情

2018年09月21日 14:49   来源:宁夏日报   记者 张文攀 周一青 房名名 马 越 王 溦

  核心提示

  蓝色闽江流,金色黄河浪。22年前,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设计、亲自指导、亲自推动了闽宁协作。时光荏苒,22年来,这场跨越山海、超越时空的倾情帮扶,已从单纯的政府援助发展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协作,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成功典范。

  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守望相助中,一批又一批福建援宁干部、科技专家、医生、教师、闽商等群体,无私奉献、踏实苦干,用智慧和心血助力宁夏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脱贫致富。

  他们是远道而来的客人,也是这方土地的主人。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他们精彩亮相,向宁夏各族人民表达美好祝福。

  援宁干部:铁一般的担当

  22年来,一批批福建援宁干部真心奉献,踏遍了宁夏的沟沟坎坎、旱塬峁梁,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为脱贫致富献策献力、呕心沥血。他们带来了“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更留下一片感天动地的闽宁深情。

  陆菁

  “作为一名援宁干部,有幸见证宁夏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特别是能够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我深感无比荣幸和自豪。”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工作队领队、福建省妇联副主席陆菁说。

  去年3月,陆菁接到固原市政府的特殊任务:争取尽早开通固原至福州直达航班。为此,她多次往返闽宁陕三省区协调。有一次,她3天内往返的行程就达5000多公里。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促成了新航线的开通。

  陆菁坦言,到宁夏挂职后,很少有机会与家人团聚,但能为固原百姓做些实事,她感到莫大的欣慰。

  不久前,福建扶贫援宁工作队被授予“自治区60年感动宁夏人物”荣誉称号。“这对我们是巨大的鼓舞。我们坚信宁夏一定能够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老百姓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陆菁说。

  余华

  2016年11月,福建省委办公厅干部余华,作为福建第十批援宁工作队的一员,来到宁夏固原市。

  脱贫攻坚是固原市的头等大事和头号工程。一到固原,余华就投身到扶贫攻坚工作中。“经常一下乡就是一个星期。有一次到一个建档立卡户家,一家人都是聋哑人,目睹他们的生活状况,我非常震惊。”

  两年来,余华如同一座桥梁,在福建与宁夏之间沟通,用自己的力量促进两地深入交流合作。今年11月,余华的挂职期将满,与她结下深厚友谊的固原人用一首“花儿”来表达不舍:“眼泪花花把心淹了!”

  “这两年,固原扶贫攻坚成效显著,贫困户越来越少。我盼着固原越来越好,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裕。”余华说。

  涂德望

  “红寺堡区是在一片荒漠中崛起的绿色新城!”说起红寺堡,来自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的涂德望如数家珍。

  在任红寺堡区委常委、副区长的两年里,涂德望真正把红寺堡当成了第二故乡。刚到红寺堡,他就跑遍每个乡镇,到贫困村、贫困户调查摸底,他下定决心:“我要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和红寺堡脱贫攻坚尽心尽力。”

  在涂德望的协调推进下,德化县和红寺堡区协作实施了产业合作、劳务协作、闽宁示范村、扶贫车间、携手奔小康等多个项目,争取闽宁协作发展资金4863万元,其中德化县对口援助资金1550万元,并把闽宁协作发展资金全部纳入红寺堡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投入到深度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直接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2万人次。

  “红寺堡区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涂德望信心满满地说。

  陈阳升

  2016年11月,陈阳升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来到千里之外的海原县担任县长助理。他说:“既然来了,就要踏踏实实为群众做点事,再难,也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两年来,陈阳升的脚步踏遍了海原县境内的17个乡镇。他坚持到最穷的地方、找最困难的农户了解情况,帮着村民想办法找路子尽快脱贫致富。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两年来,海原县围绕产业脱贫,建成了3个产业园、2个基地、10个闽宁示范村,以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攻坚,以有效的保障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如今,两年挂职交流期将满,陈阳升笔记本中记录的点点滴滴都显得格外珍贵。“有幸参与宁夏的脱贫攻坚,我感到很自豪。祝福宁夏人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林隽

  寒冬萧索,山路崎岖,经过不知多少座山后,隆德县城出现在视线里,林隽不由地感慨一声,他没想到祖国的西北会有这样一座恬静的县城。

  2016年,林隽跟随第十批福建援宁工作队来到宁夏,干燥的气候让他嘴唇干裂,常流鼻血。

  福建援宁干部们为宁夏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资金、技术支持。今年11月,林隽等21位援宁干部即将期满回闽,他说,要把宁夏人民“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拼搏精神带回福建,带到今后的工作中去。

  “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我最自豪的是,装饰现场的的人造花都是我们隆德老百姓在福建企业家投资的人造花厂生产出来的。”林隽说。

  曾培煌

  “搬迁群众生活都有了很大改观,有的家庭盖了新房,还买了轿车。”福建援宁干部、闽宁镇副镇长曾培煌说。

  “我们接过闽宁协作的接力棒,就要跑好这场接力跑,不负当地群众对我们的信任。”曾培煌说,援宁期间,他积极协调福建对口帮扶单位来宁开展帮扶援助,组织闽宁镇村干部到福建学习交流,注重对移民群众进行劳务培训。看到越来越多的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曾培煌觉得自己短短两年的援宁工作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很高兴为宁夏百姓办了一些实事,很荣幸作为闽宁协作的一员走上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的舞台。希望闽宁镇的百姓继续发扬敢拼敢干的精神,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祝愿宁夏的发展越来越繁荣!”曾培煌说。

  连一洲

  在连一洲眼里,彭阳是个美丽的地方,“原本以为这里看不到绿色,没想到这里漫山遍野的山花竟是别样美丽。”

  2016年11月,连一洲从厦门市思明区来到彭阳县担任县长助理。两年间,在他和同事的促进下,彭阳大力引进东部企业,积极发展信息产业、打造金融小镇、推广太子参种植加工,推动闽宁两省区劳务协作,通过发展多种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彭阳县两批贫困儿童参加了闽宁协作项目的夏令营活动,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见识了外面的精彩。

  “我最欣慰的是,彭阳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村村都通了公路,特色农产品外销的渠道更加畅通,对于勤劳的百姓而言,脱贫致富充满希望。”连一洲说。

  吴志怀

  “1983年建县以来,面积发展到现在的2533平方公里,去年建立了3个闽宁示范村。如今村村有产业,家家奔脱贫。”说起彭阳县的基本情况,吴志怀“门儿清”。

  来宁前,吴志怀是厦门市思明区街道办主任。2016年,他第一次来到彭阳,发现这里的群众对福建干部并不陌生,“老百姓说,看到福建干部来,就知道又要有好事儿了。”

  两年里,吴志怀与当地干部一起点亮了村里的路灯,修好了入村入户的道路。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当福建援宁干部步入庆典现场时,吴志怀心潮澎湃:“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2年,硕果累累。感谢宁夏人民的信任!”

  科技专家:山一样的承诺

  22年来,福建援宁专家、科技人员前赴后继,把宁夏当作第二故乡,带来了先进理念和技术,积极参与宁夏改革发展、扶贫开发和民生改善各项事业,用智慧和心血演绎着东西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

  林占熺

  “只要我还有能力,就一定会为这里的发展尽一份力。”国家菌草工程和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福建省农业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说,这是他当初对闽宁村百姓许下的诺言。

  75岁的林占熺与宁夏的缘份要追溯到1997年。那年4月,林占熺到彭阳县调研扶贫项目,第一次将福建的菌草种在了宁夏大地上。林占熺在小岔乡小岔村手把手教当地农民种植技术,并结合当地环境条件,创造性地将窑洞开发成了“菇房”,保证了菌草的品质和产量。

  1998年,菌草种植正式被列为闽宁对口扶贫项目。20年来,林占熺共带领17批266名科研技术人员来到宁夏,为当地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不辞辛劳。

  “宁夏变化巨大,让我们看到了这块热土的希望和潜力。”林占熺说,下一步计划在黄河两岸推广菌草种植,为黄河生态环境改善再出一份力。

  黄国勇

  “我来宁夏18年了,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故乡。”退休后的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黄国勇依然来往于宁夏南部山区的沟沟坎坎,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种植菌草。

  2000年,黄国勇第一次来到彭阳搞菌草种植试点时,彭阳的菇棚只有几百个。经过几年推广,到2007年,菇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突破了1000座。“那两年是菇棚发展最好的时候,每户菇农年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黄国勇说,此后菌菇种植逐渐告别“小作坊”式发展,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的路子。

  黄国勇说,菌种好了,下一步要搞好巨菌草和象草的种植,不仅能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饲料,还能改善生态环境。“我们要带着感情为老百姓多考虑、多谋划,对得起他们的信任和肩上的责任。”

  陈华

  “我来固原,就是帮固原群众种好一棵树、一枝花、一株苗、一棵草。”来自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人员陈华说。

  “一棵树、一枝花、一株苗、一棵草”,是固原市实施的“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今年7月,福建农业科学院根据“四个一”工程的需要,派出第二批30人组成的专家团队到固原助力闽宁科技协作。作为第一次来到固原市的农业生态专家,陈华不停地作规划、定方案,短短两个月,已与固原人民结下深厚的感情。

  伴随着“四个一”工程的建设,固原市大量栽植乔木,建设城市绿地,园林绿化、道路绿化、河岸景观绿化项目加快推进。“我们会帮助农民打造经果林、发展林下经济,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为当地打开‘山绿民富’的美好局面。”陈华对固原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闽商:海一样的深情

  22年来,一批批福建企业家跨越千山万水在宁夏大地打拼,他们立足宁夏发展实际,走出一条企业合作、产业扶贫、项目带动的“造血”式扶贫路子,帮助越来越多的宁夏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就业。

  潘文贤

  “5年里,我们经历了从一无所有到一应俱全。”2013年7月,潘文贤通过闽宁协作项目招商来到了隆德县。随后不久,宁夏隆德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厂房在一片荒地上拔地而起。

  5年来,公司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员工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1600人,人均工资翻了1倍。目前,公司依托隆德县工业园区总厂,在各乡镇建立了11个分厂,带动了周围贫困人口就业,有效帮助了当地脱贫攻坚。

  “能够帮助因病致贫的老乡们脱贫致富,改善他们的生活,我感到很欣慰。”潘文贤说,有幸参加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备受鼓舞,他会再接再厉,把企业办好,带动更多贫困户过上好日子。

  王剑辉

  在福建省漳浦县和海原县挂职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闽宁纺织工业园项目落户海原县,目前已入驻企业7家。第一批就业400多人,解决了部分建档立卡户的就业问题。预计3年内落户企业可达12家,解决就业8000人,带动3000户1.5万贫困人口就地脱贫。

  闽宁纺织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剑辉说:“从长远发展考虑,我们更注重工人技能培训,学会一种技能,终身受益。通过培训让建档立卡户实现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的转变,同时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动力和信心,使他们更有幸福感。”王剑辉介绍,公司已在园河村建立了扶贫车间,下一步将继续深入农村,在各乡(镇)建立更多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尽早实现脱贫致富。

  王志强

  2014年,闽宁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第十八次联席会议期间,闽商王志强与永宁县“牵手”,投资2.5亿元签订管材生产项目。2015年,王志强的宁夏青川管业有限公司入驻永宁县闽宁扶贫协作产业园。经过3年发展,青川管业生产的钢骨架复合管等产品在宁夏及周边地区占有稳定的市场份额。

  企业强,员工富。进厂的100多名员工每人年收入可达5万元,当地移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产业工人的身份转换,通过稳定就业实现了脱贫。

  对于公司在宁夏的发展前景,王志强十分看好,“我们二期、三期项目建设已提上日程,整体建成后,可为当地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

  林锦云

  林锦云从福建来宁夏已近十年。其间,随着事业版图的不断扩大,他投身脱贫攻坚的劲头越来越足。

  2014年,林锦云成立了宁夏瑞丹苑油牡丹产业有限公司,利用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寨洼、康沟等万亩荒山,打造油用牡丹生产基地,通过探索特色作物一、二、三产业融合,致力于带动当地贫困户精准脱贫。

  “我们就近吸纳了300多贫困人口,员工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通过就业增收,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林锦云说,今年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也是公司发展的新起点。“借着宁夏打造全域旅游的东风,公司将以产业化发展带动旅游观光基地发展,有望带动当地3000多人就业,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

  严国圣

  2010年,在当时福建援宁干部的介绍下,严国圣到宁夏考察投资,他看中了西吉马铃薯的品质,决定研发马铃薯新产品。如今,他已在这里建成西北最大的土豆食品加工企业。

  “8年了,随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深入,我越来越想为贫困百姓做更多实事。”今后,严国圣希望带动更多的福建企业家来宁夏考察、投资,继续为宁夏的经济发展和贫困户就业作贡献。

  这次参加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严国圣感到非常荣幸,“我们闽商为宁夏60年的沧桑巨变感到骄傲和自豪”。

  本版图片均本报记者 王洋 摄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