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固始“扶贫车间”助农拔“穷根”

2018年09月21日 14:42   来源:河南日报   

  □信阳观察记者刘宏冰本报通讯员杨明丁昌铭

  村头建车间,产业助脱贫。精准扶贫中,固始县将“扶贫车间”建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地方,使扶贫产业在村头院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面对这么难啃的硬骨头,输血式扶贫只能治标,唯有抓好产业扶贫,坚持造血式扶贫,才能拔掉‘穷根’,帮助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9月10日,徐集乡乡长胡伟告诉记者。

  车间建村头顾家挣钱两不误

  固始县徐集乡总人口5.7万余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24户6249人,致贫原因复杂。

  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县里决定顺应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内迁的趋势,利用村集体闲置厂房、校舍、空置地等资源,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办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益。

  9月11日一大早,送走上学的孩子,花集村贫困户刘加琴就来到离家300米外村部门口的成友再生资源公司的“扶贫车间”里开始工作。该公司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李德友返乡创建,这里的车间达1900平方米。

  刘加琴的丈夫前些年因车祸去世,留下四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全家靠她一个人种田维持生计,日子十分艰难。

  “我们公司的总部设在江苏,受地方政府邀请,回乡设立‘扶贫车间’支持家乡脱贫攻坚,主要从事尼龙产品的回收利用及精细加工,工序简单,村民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可上岗,每月工资1500元至2000元。这个车间共安置67人就业,其中30人是贫困户。”李德友表示,村民可以选择来车间干活,也可以将原材料拿回家去做,车间会定期上门回购并补充原材料,货款当面结清。

  返乡报桑梓愿领乡邻奔小康

  54岁的丁昌良是徐集乡堰沟村人,1999年携家带口去了苏州闯荡,先在服装厂打零工,后来做布头分拣,期间学会了一整套布头加工造粒的技术,自己在外开了一家布头造粒厂。

  2017年冬,徐集乡党委书记许松登门拜访,最终成功说服他返乡投资建设扶贫车间,助力脱贫攻坚。

  “说心里话,看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很多还在贫困线以下挣扎,每次回家乡心里都很不是滋味。”丁昌良坦言回乡创业的主要原因。

  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支持下,从规划到建成投产,他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在堰沟村建成了一座占地800平方米,拥有边角料分拣中心、注塑颗粒加工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一整套设备的布头造粒“扶贫车间”,吸纳40多名贫困乡亲前来就业。

  目前,固始县仅徐集乡就已在花集、八庙、堰沟等10个村建立起13个扶贫车间,吸纳400多人就业。该乡正在建设的300余亩“凤还巢创业扶贫基地”,已与650户贫困户签订了“带贫协议”,可使贫困户家庭年均增收万元以上。

  政府给奖补小车间助力大扶贫

  刘加琴在扶贫车间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拣选布头,难度不高,强度不大,每天可以挣到四五十元,工作时间比较自由,还不耽误照顾孩子。因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年终她还可以享受政府“以奖代补”政策的补贴,相当于打一份工领两份钱,她很满意。

  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回乡创业,带贫助贫,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依靠勤劳双手脱贫致富,固始县制定出台了“以奖代补”奖励措施,分别对“扶贫车间”和贫困户给予奖励。

  根据规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5户以上、被带动贫困户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的,每带动1人奖励企业1000元。对在“扶贫车间”工作的贫困户,当年家庭生产经营性收入3000元以上的,奖励1000元/户;6000元以上的,奖励2000元/户;1万元以上的,奖励3000元/户。

  “小车间培育大产业,小车间助力大扶贫,小车间连接大市场,小车间孕育大希望。”许松充满希望地说,把“扶贫车间”设在贫困户家门口,既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难题,增加了贫困户收入,还破解了普遍存在的企业用工难,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可谓是三方共赢,坚持发展下去,何愁贫困不除,农民不富,乡村不兴?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