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紫阳 茶马古道展新颜

2018年09月20日 13:03   来源: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 张斌峰 见习记者 仵永杰

  “青松翠柏映秀屏,汉水之上挂山城。”这是山城紫阳的真实写照。流连在紫阳县城,穿梭于石梯小巷,仿佛置身重庆。山上民居错落有致、别有情趣,江水穿县而过,给小城增添了灵气;迎面走来秀美的紫阳姑娘,健硕的山里汉子奔走在田间地头;清晨江边早市上的鱼儿还甩着汉江水,傍晚挑夫搁下背篓靠在树旁小憩……

  A 产业助推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在紫阳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富硒产业,一个是修脚足浴。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却在近年来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创业就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夏末秋初,不是产茶时节,本以为没机会见到制茶过程,但记者来到焕古镇却遇到了惊喜:茶厂里,工人依然在忙碌着。焕古镇大连村党支部书记谢立安说:“以前我们只制绿茶,2016年试制红茶成功,今年我们又探索制作白茶。白茶可以延长采茶期,同时降低茶园管护成本,让茶农收入大幅提高!”

  富硒茶是紫阳的名片。近年来,紫阳县依托青山绿水,加快发展循环产业,着力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围绕“世界硒源·富硒茶乡”区域品牌定位,制定出台富硒产业行动计划分期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富硒资源优势,主攻富硒茶、富硒魔芋、富硒林果、富硒中药材等特色富硒生态产业;加快土地流转,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54个。如今,紫阳县单一、分散的农业生产模式正在改变,逐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紫阳修脚师”成为近年来紫阳另一张亮丽的名片。截至目前,紫阳人开办修脚店5000余家,紫阳修脚企业经营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月均收入超过4000元。

  紫阳县属于国定贫困县,是我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面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财力保障弱的严峻形势,紫阳县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向贫困发起总攻,打出脱贫攻坚组合拳。他们通过一系列扶贫扶志措施,在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长效上扶制,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引导群众愿脱贫、能脱贫、敢脱贫、会脱贫,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实现有质量、可持续发展。

  2017年,紫阳12个贫困村出列,7699名贫困群众脱贫。在2017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紫阳县位列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优秀等次,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在前不久召开的安康市2017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总结表彰大会上,紫阳荣获安康市“2017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2017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漫步在紫阳街头,人来人往,繁华热闹,让人强烈感受到蓬勃发展的朝气。

  B 任河倒流过三省市

  天下奇观何其多,不及秦巴一任河!“一江春水向东流”,指的是我国河流受西高东低的地势影响,大小河流自西向东流淌。然而,在大巴山腹地流淌了数万年的任河却反其道而流之,先由东南流向西北,在穿过大巴山山脊后,折向北流淌,从川入陕,在巴山北麓流入汉江。

  长江向东,汉水向南,任河向北。任河是一条有“个性”的河流,长期以来,任河成为连接陕西紫阳、四川万源、重庆城口的重要通道。

  任河跨三省市,在陕西紫阳、四川万源、重庆城口三地共同培育着红色精神,传承着红色基因。1934年,红四方面军打响万源保卫战,位于陕川交界的黄草梁就是东线防御区的前沿要塞之一。老木匠王方锡回忆小时候听父辈们摆龙门阵时说:“万源保卫战是紫阳人用背篓‘背’出来的。”

  在那场战斗中,紫阳贡献了巨大的支前力量。众多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后方群众肩挑背扛把草鞋、粮食、盐巴、武器及时送到了作战指挥部,为万源保卫战贡献了巨大力量。

  革命战争年代,陕川渝三地人民众志成城,同御敌患。和平年代,紫阳、万源、城口民众同在任河的哺育中,一条河流滋养出相似的人文风情和性情相近的男女老少。如今,紫阳县界岭镇的许多姑娘嫁到城口、万源,位于城口县的大巴山森林人家度假村常常有西安市民光顾,在万源市经商的紫阳人很多,万源人经常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乘坐飞机出行……

  紫阳、万源和城口三地山大沟深,地质灾害频发,因此,易地扶贫搬迁是促使其发展的共同路径之一。

  位于紫阳县焕古镇的大连村原来就在山沟中,滑坡时有发生。2010年,大连滨江社区项目动工,把群众从山沟茅草屋搬到平地楼房里。截至目前,大连村259户居民在社区得到集中安置,占全村总户数的80%。

  大连村村民李存民因享受优惠政策掏钱买到了房子,还在一楼临街商铺开了一家滨江便利店,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招呼完店里的顾客后,立马就开了腔:“我原来住土房子,电压不稳定,而且泥石流滑坡是常有的事。现在楼房敞亮,水电齐全,不管去哪里都方便!”

  《紫阳县志》这样描述紫阳的地理环境:“县境万山陡崖,绝少平地。”紫阳是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策源地。移民搬迁实施七年来,全县已有三万户9.88万人从生存条件恶劣、灾害频发的居住区搬出。

  C 茶马古道的久远回响

  唐代时,秦岭以南紫阳地区“其民昼夜制茶不休”,来往商客货物连日不绝,“山南茶”逐渐进入唐长安市场。明代,茶马贸易达到全盛,正是“摘山之利,以易充厩之良”。

  明清时期,陕甘茶马古道初现雏形。古道经紫阳等地到西乡,再过洋县等地进入甘肃徽县,然后从古河州临夏出境。

  茶叶飘香,马匹嘶鸣。

  千年之后,茶马古道传来了遥远的呼唤,如今魅力紫阳也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书写新时代新篇章。

  2017年12月,紫阳县汉王镇汉江大桥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的大桥将与541国道和汉江两岸的交通干线相连,彻底结束了汉王镇沿线群众摆渡过江的历史。这座大桥也对进一步优化紫阳县交通路网布局、促进汉江经济带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

  2018年上半年,紫阳县已建成38个当年拟出列贫困村通组公路226.2公里,通村公路完善工程达到190公里。桑树沟至瓦房旅游公路已完工,541国道汉王至洞河段公路新改建工程、擂鼓台旅游公路、向阳江河桥等重大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青中村的老茶农朱达照提到村里的柏油路,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村原名叫皇茶园,以前给朝廷的贡茶就是这里出产的。茶虽香,但路不通,前几年去县城只能走一条石子路。现在多亏这路修通了,卖茶方便多了。”

  紫阳变化的不仅仅是交通。今年以来,紫阳县深入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年”“招商引资突破年”“营商环境提升年”三大主题年活动,制定出台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10+2”行动方案,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个体工商户“证照整合”登记制度改革,全面简化企业开办程序。截至目前,全县共签订重点招商项目25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

  紫阳县县长陈莲表示:“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聚焦加快发展、追赶超越、全面小康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使命意识、发展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始终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我们实现新赶超、建设新紫阳!”

  D 县委书记讲述紫阳故事

  “一人修脚,全家脱贫。”在紫阳,靠从事修脚足浴产业脱贫致富的事例举不胜举。紫阳县委书记赵立根在接受采访时说:“修脚产业风险低、投资小、见效快,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限制较少。近年来,紫阳大力实施以修脚足疗为主的订单定向免费技能培训,累计完成两万余人修脚培训,带动一万多名贫困群众实现增收,形成了‘党政主导+龙头企业+免费培训+定向就业’的技能脱贫紫阳模式。”

  当前,紫阳坚持把技能培训作为扶智扶技扶业的总抓手,持续开展修脚足疗、家政月嫂、特色烹饪、电子商务、建筑劳务五大免费技能培训,实现扶智扶技扶业的紧密链接,将“紫阳修脚”提升为全国标志性劳务品牌,把紫阳县打造成为全国专业修脚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紫阳属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担负着“一江清水送京津”的重任。紫阳县始终把生态立县作为全县第一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赵立根说:“我们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创新活县、惠民安县五大战略,努力实现绿色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赶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紫阳。”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赵立根告诉记者:“紫阳是深度贫困县,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我们必须把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紫阳坚持精准方略,聚焦深度贫困,下足“绣花”功夫,尽锐出战、全面攻坚,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确保2019年整县脱贫摘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头、起好步。

  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追赶超越,必须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赵立根说:“我们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践行‘两个维护’;坚持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加大‘三项机制’运用力度,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围绕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全面实施基层党组织‘六大提升’行动,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提升党员队伍质量,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拳惩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大力弘扬‘安康创优精神’,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加强跟踪问效,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创造性。”

  记者点评

  做强传统产业 实现新发展  张斌峰 仵永杰

  紫阳,是一个被重重山、道道岭包围的县城,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县城。

  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出行曾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难题,许多人一辈子生活在深山里,与外界隔绝。

  由于对发展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融入世界的期盼,紫阳人通过通衢大道、山间小路,展示着包容与吸纳的巨大魄力,走出去,引进来,开辟了奋进的大道。

  做强产业,探索路径,是紫阳县留给记者的最大感受。富硒茶产业是紫阳最大的传统产业,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在新时代,紫阳人不断通过科技创新、品牌打造、新品研发,丰富茶叶品种,提升产品品质,挖掘产业价值,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修脚业也是一个传统产业,紫阳人凭着毅力与耐心,打造了“紫阳修脚师”的响亮品牌,硬是“无中生有”,形成了一个从业人员超过三万人、年创经济收入15亿元的大产业。

  像这样做强传统产业、探索新路径的例子,在紫阳还有很多。正因为不忘传统,紫阳才有了持续发展的坚实根基,于务实中探索,于低调中奋进。正因为勇于创新,紫阳才能不断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升,幸福感才会不断增强。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