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扶贫变扰民”不是“黑色幽默”

2018年09月14日 16:11   来源:湖南日报   

  沈道远

  最近,一张贫困户家的“门前照”在网络上刷屏,一下子“火”了。照片显示,贫困户家门紧锁,门前墙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各位领导:本人已经脱贫,请不要再来打扰了”。扶贫干部翻山越岭来走访贫困户,却不料吃了“闭门羹”。

  这样的尴尬局面,确实有些让人啼笑皆非。但“扶贫变扰民”不是一则“黑色幽默”,背后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具体,很深刻。揆诸现实,一些地方的“扶贫”确实在浮躁作风或形式主义的推动下演变成了“扰民”,大致如下:

  痕迹管理走样,走访缺乏真诚。有的地方为让扶贫干部深入贫困群众,出台考核规定,硬性要求每个月至少要到贫困户家中走访一次,甚至更多。而且每次走访都要拍照,都要贫困户在帮扶手册上签字确认,或者加盖手印,美其名曰“痕迹管理”。有的扶贫干部为了完成走访任务而走访,人虽然到了贫困户的家中,但是也是匆匆寒暄,缺少走访真诚,没有起到帮扶的效果。在这样走访帮扶的过程中,贫困户没有“获得感”,相反还要牺牲时间“配合演出”,久而久之,便会心生厌恶。

  层层督查问效,深受迎检侵扰。一些地方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按期脱贫摘帽,工作层层加码,各种督查也是层出不穷,这导致基层的扶贫干部经常是忙于迎检。最让基层扶贫干部头痛的是,各级扶贫检查的标准不一,为了准备迎检资料,扶贫干部不得不经常走访贫困户,要求他们在不同版本的资料上签字或者盖手印。除了准备资料,扶贫干部还要详细地给贫困户讲各种极其专业的脱贫指标、扶贫政策、收入算法,这对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而言,造成了认知负担和学习压力。

  走访安排欠妥,打乱村民生活。扶贫走访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必须充分尊重农村实际,科学合理的安排。可是,一些扶贫干部走访帮扶贫困户时,常有扰民的情况。比如,有的帮扶单位走访贫困户却不熟悉农村线路,常需要贫困户充当“带路人”,或者与农村“逢场赶集”时间冲突,打乱他们正常的生活安排。

  扶贫工作涉及的人多面广,需要处理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稍微一个地方没有考虑周全,就会对贫困户造成不必要的干扰。不让“扶贫变扰民”成“黑色幽默”,无疑要下足“绣花功夫”,把工作做细做实。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