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思艺/本报记者/张 辉
9月2日,在建平县青松岭乡食用菌大棚里,该乡“第一副书记”孙宇正在查看香菇的长势,他说:“今年,青松岭乡将新建标准冷棚6.66公顷,集中种植滑子菇、香菇等菌种100多万棒,并利用2至3年的时间将食用菌种植产业发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
2018年3月7日,冒着严寒、踏着积雪,作为全省首批选派到乡镇和村的干部,省国土资源厅财务审计处处长孙宇来到了建平县青松岭乡,担任驻乡“第一副书记”。
孙宇入乡第一件事就是走村入户,深入工厂、学校,了解基层情况。他邀请省国土资源规划测绘、水利勘探等专业部门,全面调查分析青松岭乡的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现状,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规划,经过两个多月的细致调查和研究讨论,初步确立了青松岭乡“工业项目立乡,文化旅游兴乡,农业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
5月,在孙宇的争取和推动下,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青松岭乡对667公顷耕地进行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土地平整、配水配电等措施,极大地改善青松岭乡农业生产条件,彻底改变青松岭乡“人均三亩地,还得看天气”的局面,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贫困人口从根上摆脱贫穷,必须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让每一个贫困家庭学会、掌握一两项致富的实用技能。”孙宇明白,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激发贫困户依靠劳动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必须因地制宜选准致富项目。
“青松岭乡的凤凰菌业是本乡唯一一家以加工食用菌为主的企业,可是却要到外地采购原材料,而本乡得天独厚的食用菌种植条件却得不到利用。”6月,孙宇组织乡村两级干部和有意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村民一起到河北和内蒙古学习考察,用看得见的脱贫实效提高村民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鲜活的致富典型激发村民想脱贫、要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改变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让村民从“被扶贫”转变成“要脱贫”。同时,孙宇还邀请内蒙古宁城的养殖大户到青松岭乡投资发展,为本乡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培养“带不走的领头人”。他说,要用2至3年的时间将食用菌种植产业发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
靠山吃山,但也要讲究吃法。根据青松岭乡自然资源优势,孙宇提出发展以野生蘑菇采摘和文冠果观赏为主导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并融合休闲、观光、体验、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延伸产业链。
乡村富不富,一看房子二看路。青松岭乡外出打工人口众多,很多自然屯成了“空心屯”。结合土地开发和利用的政策,孙宇带领乡村干部将各村的土地现状做了规划,以土地利用为依托实施增减挂钩,为壮大乡村级经济开辟路子。同时,为改善青松岭乡交通条件,实施乡村两级道路修整工程,今年将维修改造全乡道路近30公里。
孙宇就这样拉项目、找赞助,积极衔接相关部门发展集体经济,通过食用菌、风电和乡村旅游这“新三样”,一点一滴积累着青松岭乡脱贫致富的“聚宝盆”,点点滴滴改变着乡村的面貌,用激情与汗水书写着浓浓驻村情。
(责任编辑:朱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