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依兰三大特色产业增色县域经济--依兰三大特色产业增色县域经济

2018年09月11日 10:27   来源:黑龙江日报   

  □胡春风郝政焱本报记者潘宏宇白云峰

  依兰县近年来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做大、做强、做优黑木耳、万寿菊和北药三大特色产业,展现依兰特色,打造依兰样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良好基础。

  做大黑木耳产业劲头足势头旺

  依兰县采取“政府推动、龙头拉动、示范带动、技术牵动、政策撬动”的措施,食用菌产业呈现出劲头足、势头旺的良好态势。

  政府推动,健全机制。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水稻大棚二次利用工作组,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积极开展科技信息推广、生产经营和市场营销。

  龙头拉动,规模发展。借助北味集团及国家黑木耳产业战略联盟的资源优势和广阔平台,以“满天星”、“鑫旺”两大食用菌生产基地为依托,强化新型主体培植,推行“企业+合作社+种植户”模式,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方式发展黑木耳产业,有效促进了黑木耳产业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示范带动,创新模式。建成中原村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生产示范区,创新黑木耳菌袋挂袋方法,实现了“脚手架、托盘挂件、镀锌支架”三种挂袋模式。

  技术牵动,夯实基础。开展了“科技兴菌”培训,邀请专家讲学,强化技术指导。组织干部群众和能人大户外出参观学习,确保每个产区都有懂技术的明白人和行家里手。

  政策撬动,强化扶持。投资5500万元建设了日产14万袋黑木耳菌种研发中心,配套建设了500栋标准化种植大棚。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和扶贫资金,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激发出食用菌产业最大扶贫效应,提升了贫困户“造血”功能,黑木耳产业已带动贫困户754户,实现新增就业岗位1000多个。

  目前,全县有食用菌种植大棚1076栋,其中标准生产大棚536栋,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540栋;总规模1800万袋,年可实现产值7000万元。

  做强万寿菊产业辐射全国走向国际

  依兰县采取“基地化原料生产、工厂化精深加工、全球化市场营销”的发展方式,万寿菊产业逐步壮大,为县域经济增添了一抹亮色。

  强龙头、创品牌。依兰县万寿菊龙头企业哈尔滨春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集万寿菊种植、生产、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出口创汇型企业,在依兰、桦南、清河以及朝鲜建有稳固的种植基地,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产品远销美国、墨西哥、西班牙、印度等国,年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今年,企业新建年产3000吨叶黄素粉末深加工生产线,成为全国第四大万寿菊叶黄素生产企业,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攀升。

  建基地、促增收。构建了“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格局,形成稳定可靠的产业链,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涨,全县种植面积达1.8万亩,亩纯收入1000元以上,规模化连片种植居全国前列。同时,切实发挥产业扶贫的带动作用,在万寿菊企、社、银合作体系方面,依托万寿菊合作社带动贫困户750户,产业扶贫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重研判、谋发展。全面推行订单种植,降低种植风险、保障农户收益,打造依兰万寿菊种植产业带。以依兰优势区域为中心,布局全省、辐射全国、走向国际,把这一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小菊花、大产业”。

  做优北药产业叫响地标品牌

  依兰县具备北药开发的先天优势和产业条件,通过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的发展模式,坚持“六化”发展战略,着力把依兰建成中国北方中药材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叫响依兰“关东药都”地标品牌。

  全县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种植品种达20余个,其中赤芍、桔梗人工种植面积居全省首位。围绕赤芍、桔梗、苍术、白鲜皮等重点品种,建成道地种苗繁育基地500亩,集中种植基地1.2万亩,种植示范田600亩,种植试验示范园区300亩。

  实施依兰道地北药知识产权保护,完成“依兰赤芍”“依兰苍术”等4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证,为提高市场知名度和产品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