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最有效的是文化扶贫

2018年09月06日 14:54   来源:宁夏日报   尉迟天琪

  近日,笔者跟随第二十五届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年会参会代表到吴忠市红寺堡区玉池村采访。

  20年前,村民们跨越大半个宁夏,从泾源县搬迁至此,收获的是富足生活。截至2017年年底,红寺堡区已有15个贫困村脱贫销号,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7%。优异的脱贫成绩,让采访团的记者们纷纷围住当地干部取经。

  “脱贫致富一定要先富脑袋!”当地干部一语道破。红寺堡区脱贫攻坚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注重依靠文化力量,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

  在玉池村,处处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几位农民成了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拇指作家”马慧娟的文学作品出版成书,让大伙对这位农民作家赞叹不已……在玉池村,村民不会因为谁家买了新车互相攀比,只会羡慕谁家又出了大学生,只会比较谁家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

  文化扶贫增强了村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让他们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

  何为“文化扶贫”?即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进行扶贫,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脱贫路上,文化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神上不脱贫,就算不上真正的脱贫。缺少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会导致头脑贫瘠、思想观念落后,而这已经成为不少地方村民脱贫致富路上的“绊脚石”。

  农村与城市相比,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特别是长期的贫困生活和封闭环境,会影响人们的奋斗意志和致富信心,也有可能让一些腐朽文化和陈规陋习乘虚而入。笔者曾采访过贫困村,一些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只盼着外界的帮扶救济,不愿意主动想办法、找出路;有的贫困群众,既不爱学习新知识,也不去接触新技术,满足于“靠天吃饭”。甚至有个别贫困村,封建迷信活动盛行,婚丧嫁娶铺张浪费,村民闲暇时间赌博成风。由此导致“因懒致贫”“因赌致贫”“因婚致贫”“因子女不赡养致贫”等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是文化扶贫,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重视培养贫困群众劳动致富、勤劳致富、技能致富的自觉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加快脱贫攻坚进程,为贫困地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的动能。

  比如,长期以来,玉池村利用村级文化活动室这一阵地,大力宣传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精准扶贫等,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球,在村民们农闲时间组织读书学习,用道德文化和舆论的力量,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可见,脱贫攻坚战中,文化扶贫必不可少,越是深度贫困的地区越需要用文化补齐精神短板,为脱贫攻坚加油助力,使贫困人口早脱贫、快脱贫。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