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奔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科技特派员

2018年07月31日 14:34   来源:内蒙古日报   

  近年来,我区以国务院办公厅和自治区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助推农村牧区脱贫攻坚。科技特派员正在成为广大农村牧区传播科技信息的“服务员”、乡土人才的“培养员”和引领发展的“导航员”。

  □文/本报记者 白莲 图/路霞

  科技特派员,简称“科特派”,是指经地方党委和政府按照一定程序选派,围绕解决“三农”“三牧”问题,按照市场需求和农牧民实际需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牧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近年来,我区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和自治区《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助推脱贫攻坚。

  专家型科特派:科技人才的“培养员”

  “这几天,基地种植的十几棚富硒葡萄上市了,采摘价比普通葡萄高1倍多。在李教授指导下,我们连续3年试种富硒葡萄,1棚收益至少4万元左右。”看着满棚长势喜人的葡萄,王永军憧憬着今年的好收成。

  王永军是呼和浩特市大山大海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一名常年服务基层的科技特派员,他口中的李教授是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队伍中的“专家型科技特派员”。

  为了更好地推广先进技术和成果,呼和浩特市探索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模式,让专家型科技特派员常驻工作站,进行新技术的研究、试验和示范。2014年,来自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教授李小燕被选派为“专家型科技特派员”,她的工作站主要示范“富硒水果的种植技术”。

  2015年,王永军的合作社申报并获批了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专家工作站,李小燕应邀进驻,王永军成为“骨干科技特派员”培养对象,开始了“富硒葡萄”的示范种植。

  由于不同品种的葡萄对硒的吸收量不同,对最适宜的硒浓度要求也不同。在葡萄生长的哪个阶段追施硒肥最有效、在操作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等等,这些问题李小燕都要精准地传达给种植户。

  通过几年试种,王永军已熟练掌握种植技术,今年基地的十几个棚都种上了富硒葡萄。“富硒葡萄的品质、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很受欢迎。不论采摘还是向市场批发,都不愁销路。”对于富硒葡萄种植,王永军信心满满。

  如今,李小燕指导的“富硒葡萄”示范种植区已成为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的示范点和观摩区,起到了技术引领的作用。目前该市及周边很多园区、合作社都用上了富硒水果种植技术,种植户反馈很不错。

  “工作站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实验基地,也让我们得以把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李小燕对记者说,“以点带面,从基地向基层辐射,带动更多的骨干科技特派员推广普及新技术,让更多种植户从中受益,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据了解,像李小燕这样的专家型科技特派员,每人都带领10名以上的骨干科技特派员,骨干科技特派员再辐射基层科技特派员和农牧民,形成了一套专业性、针对性强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一些新技术、新成果也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推广开来。

  “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有专家型科技特派员20人,他们都是从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选出的科技专家,围绕市重大科技专项,担负着研发新型农牧业技术、对现代农牧业进行技术指导、培训骨干科技特派员和新型职业农牧民的任务。”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建中说。

  创业型科特派:引领发展的“导航员”

  走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七圪台村万春鑫农牧业合作社种植基地,一行行排列整齐的紫苏长势喜人,叶色青翠欲滴。

  科技特派员包迎春告诉记者,去年5月,合作社试种的紫苏开始批量上市并取得出口资格,以订单农业的形式销往日本,今年的种植规模继续扩大。

  包迎春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该合作社的负责人。2015年,七圪台村引进试种紫苏获得成功,以科技特派员创业为代表的新型创业经营主体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包迎春是一名来自通辽市的蒙古族科技人员,早年求学于日本。当她看到中日两国紫苏的不同用处和紫苏叶在日本的市场前景时,就萌生了返乡种植紫苏的想法。

  通过对紫苏生长的气候和土壤等条件考察,2015年,包迎春将基地最终选定在七圪台村,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开始她的创业之路。

  当时的七圪台村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村里陆续建设了70多栋日光温室,希望通过招商引资带动发展。一方有资源、有政策、鼓励投资,另一方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就这样,合适的机缘让包迎春的紫苏产业落地生根。

  让她始料未及的是,当地的土壤呈盐碱性,营养跟不上,采摘期连5个月都不到。当务之急便是改良土壤,可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基地已经开始运行,订单农业的合同也已履行,紫苏种植不能停。

  为了帮扶紫苏产业发展,呼和浩特市科技局邀请技术专家前来指导,使用喷灌改良土质的同时,改变茬口时间,缩短种植周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种植成本,解了燃眉之急。

  经过2年的土壤改良和精心种植,2017年上半年,七圪台村的种植基地里,一棚棚绿油油的紫苏长势喜人,一扇依托紫苏产业致富之门正徐徐打开。

  同年,呼和浩特市科技局聘请包迎春为“创业型科技特派员”,并给予她项目上的支持。包迎春陆续建设了紫苏出口加工产业链,成立了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更多种植户发展紫苏产业。今年,包迎春与日本签订了农业订单合同。包迎春告诉记者,以基地目前的种植规模,每周最多只能发送2批100万张鲜叶,每月出口5吨左右,还远不能满足订单需求。

  除紫苏鲜叶销售外,包迎春还发现了紫苏做茶、酒、饲料的潜在价值,并着手其附加产品的精深加工。公司准备将紫苏茶的生产企业引入基地,进一步扩大紫苏种植规模,发展更多种植户加入到这一特色产业中来。

  今年,呼和浩特市科技局按照该市扶贫工作总体部署要求,开展了“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在行动”主题活动,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创新扶贫机制,以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科技培训、创业带动等手段,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贫困人员脱贫能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提供科技支撑。

  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自治区共选派科技特派员5022人,其中自然人科技特派员4433人,法人科技特派员589个。通过多方位的支持引导,全区科技特派员累计实施科技项目500多项,创办企业400多家,组建协会及各类经济合作组织700多家,形成利益共同体900多个。自治区各地方举办各类科技特派员能力提升培训班200多期,共培训科技特派员9000多人次。科技特派员正在成为我区广大农村牧区传播科技信息的“服务员”、乡土人才的“培养员”和引领发展的“导航员”。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