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走好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

2018年07月30日 15:25   来源:贵州日报   

  市场风云变幻,它既能让人喜上眉梢,也会让人泪流满面。勤播种,才有好收获,走好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考验党员干部的决心和智慧、群众的坚守与实干。

  7月25日,《贵州日报》一版报道,我省脱贫攻坚“春风行动”让农业产业革命取得重大突破。上半年,全省完成玉米调减785万亩,超额完成了任务。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生态家禽业“五大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其中,蔬菜种植就达到1546万亩(次),产量1426万吨,同比增长14.3%、4.8%;食用菌种植12.06亿棒(万亩)、产量27.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68%、108.3%;茶园面积752万余亩,中药材种植434万余亩,出栏家禽1亿余羽、禽蛋13万吨。

  目标催生动力,成绩彰显实干。走好了产业革命“开始一公里”,最终还要看农产品进入市场兑换出多少“真金白银”,因为产销无缝对接是推动黔货出山的关键一环,这个环节没有做好,前面的生产前功尽弃,后面的利益联结也无从谈起。多年来的农村基层采访实践和经验,让我对这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所勾勒的乡村振兴图景满是憧憬,也对正在进行中的脱贫攻坚“夏秋攻势”,如何走好黔货出山“最后一公里”有了更深切的期望。

  走好黔货出山“最后一公里”,首先要对市场有清醒认识和把握。物以稀为贵,倘若缺乏对市场产销的宏观把控,一味靠“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自我判断,就会出现农产品同质化现象。反过来看,农产品如果供大于求,市场销售就只能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果不主动出击开拓市场和抢占市场,种得好卖不掉的悲剧将会出现,受伤的不仅是公司和百姓的利益,更会严重挫伤老百姓信心,陷入“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困境。

  前不久,记者曾在某县采访了解到,2016年初该县一乡镇看到头年莲花白市场价好,转而发展种植了600多亩莲花白。进入莲花白上市的7月,由于全省很多地方都种有同类产品,莲花白价格降到几分钱一斤都无人要,为了减少菜农损失,县里只好落实各乡镇食堂购买。“将近20天时间,食堂里炒的是莲花白、煮的是莲花白、泡菜是莲花白,吃得大家翻白眼。”有乡镇干部这样描述当时情景。

  农产品产销断链的产业之痛引人深思。前些年,中药材太子参一度市场行情看好,施秉县曾因率先种植太子参获利,引得各地纷纷种植这一中药材。此后,由于太子参种植泛滥,价格大幅下跌,很多种植户除去种子投入和务工付出,收益甚微。今年4月,记者到金沙县某村采访了解到,这个村前些年曾与公司签订金银花收购合同,但金银花种出来后,由于市场价格下跌,有关公司宁愿舍弃保证金,也不愿前来收购金银花,导致农民辛苦付出后两手空空,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情严重受挫。

  市场风云变幻,它既能让人喜上眉梢,也会让人泪流满面。令人欣喜的是,农产品畅销并且牢固占领市场的发展之喜,依然是贵州近些年进行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主旋律。

  在贵州茶叶、威宁马铃薯、水城猕猴桃、龙里豌豆尖、罗甸哈密瓜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打出一片天的喜人场面中,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实现农村产业兴旺,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决攻下的堡垒,如何从产业之喜与产业之痛中汲取经验教训,考验党员干部的决心和智慧、群众的坚守与实干。

  勤播种,才有好收获,面对即将上市的大批农特产品,我们只有未雨绸缪、全力出击,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快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尽快改变大而不强、低端同质竞争的现状,真正利用好贵州地洁天蓝、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气候优势,在黔货出山中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培育形成固定的消费渠道和群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销之路就会越走越顺畅,脱贫攻坚的步伐将会越来越快,乡村振兴的美丽愿景一定会加快实现。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