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林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四个村庄样本:浇灌“生态根” 逐梦“强富美”

2018年07月12日 14:56   来源:湖北日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自然是农村最本真的特征和属性,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农村现代化至美境界。

  林业是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主体,是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和“农村美”的根本举措,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富”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和“农业强”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全省各地以“建设林业生态示范县”和“绿色示范乡村”为载体,推动绿满荆楚行动,有力推动了乡村美化和绿色发展。从今年起,全省各级林业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乡村振兴,大力实施扩绿提质工程、服务提升工程,助力乡村生态美、产业强、农民富,充分发挥林业独特作用,描绘“绿满荆楚美如画、水光山色与人亲”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仲夏六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一批有特色的林业产业专业村、绿色示范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实地感受林业建设给乡村带来的变化……

  改造低产林

  深山油茶村重获新生

  【关键词】

  产业强起来

  【时间】

  2018年6月18日

  【场景】

  油茶林掩映下的麻城市福田河镇双庙关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汪彤 通讯员 程健 摄)

  清晨,60岁的双庙关村村民陶久焰帮老伴安顿好5岁的孙子后,便上山抚育油茶林去了。

  双庙关村,地处大别山南麓。油茶在当地栽培历史悠久,是最重要的支柱产业。《麻城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福田河山民采摘山野间油茶果榨油食用。双庙关村1958年被原国家林业部授予“油茶之乡”,并评为“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令村民们痛心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劳力外出,曾经繁盛的油茶林开始出现荒芜。

  “种植效益低下是主要原因。”麻城市林业局副局长陈世伟告诉记者,双庙关村一带的油茶林大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种下的,树龄老化、品种混杂、管理粗放,再加上山高路远,交通不便,销路一直没有打开,油茶果难卖出好价钱。

  老陶家的20亩山场一度荒了10多年。

  近年来,油茶生产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大力实施生物质能源战略,把油茶作为重要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优先发展,编制了全国油茶生产规划,在全国油茶栽培生产重点省份开始建设油茶苗木良种繁育基地。国家林科院和省林科院将福田河镇作为油茶低改、良种选育重要基地,通过清林去杂、修剪垦复等技术措施,至今已改造油茶低产林8万余亩,平均每亩增产茶油8公斤,同时诞生了多个“鄂”字头优良品种。

  黄冈市林业局还通过招商引资、本地培育等方式,引进和扶持油茶加工龙头企业,支持村集体带头成立组建专业合作社,采取“村委会+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共同开发油茶基地,建立企业、村集体和农户的利益联系纽带。

  双庙关村最先受益。该村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后,村集体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林地集中起来,再与油茶加工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农户既能接受企业的技术指导,又不必担心销路,这种利益捆绑的方式,成功实现了各方共赢。一时间,村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高涨,荒山荒坡又栽满了油茶苗。

  2017年,合作社油茶基地面积发展至1.6万多亩,收购180吨鲜果,为全村416户村民增收近200万元。老陶说,再也不用担心这山上撂荒了。

  【微评】

  林地、林木资源是农村尤其是山区、丘陵地区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通过加大林业科研力度,提供更多的特色经济林良种、更实用的栽培技术,创新更加灵活的林业科技成果推广机制,支撑林业产业链延伸。同时,进一步畅通林地流转渠道,引导林地资源向回乡创业能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龙头企业有序流动,采取“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才能更好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推动林业产业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让林业产业强起来、农民更多地分享林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护绿可生金

  千年古树村寻乡愁走红

  【关键词】

  资源活起来

  【时间】

  2018年6月20日

  【场景】

  游客在钟祥市客店镇南庄村观赏对节白蜡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张君 摄)

  “岁月更迭,时光荏苒。但当你站在这千年对节白蜡古树下时,时光仿佛静止了一般……”周末,武汉市民刘女士带着孩子来到南庄村对节人家景区游玩后,忍不住发了这条微信朋友圈。

  旧砖残瓦垒砌成庭院围墙的村居,河沟野草、山坡野花搭成“山野花圃”,神秘幽静的千年对节白蜡古树……如今的南庄村,俨然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的田园生活范本。

  南庄村走红的秘诀,正是源于村民们从前习以为常的对节白蜡。

  对节白蜡,是我省京山、钟祥独有的珍稀濒危树种、国家重点保护对象,被誉为“活化石”和“盆景之王”,寿命可达2000年,树形优美,盘根错节,观赏价值极高。

  南庄村分布有百余棵对节白蜡古树,资源保存完好,形态各异,有相依而生的“母子树”“夫妻树”“兄弟树”,十分罕见。每棵树的背后,都有一段美好传说。千百年来,古树静静地守护着村庄,村民也爱护古树。对村民来说,古树既是风景,也是乡愁。

  保护就是发展,护绿也能生金。

  近年来,该村在林业、旅游、扶贫等多个部门的联合指导下,通过公司化运作,引进社会资本,发展以对节白蜡古树资源为核心,集祈福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观光园区。村民在林业部门指导下,采取安装避雷针、加装防护栏、落实专人管护、拍照建档立卡、适时浇水灌溉等保护措施,对境内158株各类古树名木实施规范化管理。

  村里还以7棵树龄最长、分布最为集中的古树为主干线,在古树间修建旅游步道,精修出4个小水池,分别命名为“福”“禄”“寿”“喜”,将2公里外的珍珠泉水引进其中。同时,整合境内珍珠泉、猴王寨等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村支书郭丁山告诉记者,以前由于务农效益不高,村民大多外出务工,耕地、山林抛荒严重。如今借助村里的旅游顺风车,不少人返乡创业,当地可谓“寸土寸金”。

  据悉,村民们利用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山林资源,有的发展铁皮石斛、大棚果蔬、吊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有的开办农家乐、民宿,收入较从前大幅增长。

  【微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全面加强乡村原生植被、自然景观、古树名木、小微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充分利用乡村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优势,发展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新兴绿色产业,引导林农依托森林康养、赏花经济等产业,开展餐饮、住宿、运输、导游等服务业,推动林区变景区,激活林业闲置资源和生态旅游消费,逐步实现由“砍树”向“赏树”转变。

  增绿又添景

  茶叶村变美喜迎四方客

  【关键词】

  生态美起来

  【时间】

  2018年6月27日

  【场景】

  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黄荆塘村茶叶基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陈勇 通讯员 吴涛 摄)

  青山叠翠成画卷,茶浪起舞伴荷香。去过不少茶叶专业村,像黄荆塘村这样,能让人一边品茶一边赏花的,并不多见。谈及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秘诀,黄荆塘村村支书陈学书饶有兴致地打开了话匣子。

  和大多数山区村一样,黄荆塘村近半国土面积都是林地,村民主要依靠种植茶叶、油菜和蔬菜为生。2012年,该村入选咸安区首批茶叶专业村建设重点村。彼时,各地茶产业竞相发展,茶叶专业村之间竞争激烈。如何结合本地优势,另辟新径,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茶产业发展道路?当地干部苦苦思索。

  “单纯靠提高亩产,茶园可能只能保持以往产值。如能发挥生态优势,发展茶文化旅游,茶园的附加值就成倍数增加了!”咸宁市林业局局长王槐生提出建议。

  起初,陈学书并不看好村里发展茶文化旅游。他认为,“想要吸引游客,环境美是前提。”但长期以来,村民一般只是在家门口随意种几棵好栽好活的植物点缀环境,公共区域的绿化美化很少关注。“我们的村容村貌离发展旅游的标准相差太远了。”咸安区林业局造林股股长戴巍鼓励他,保护好现有山林,再利用国家相关政策项目支持,有规划地开展村庄绿化美化,肯定会有变化。

  半信半疑的陈学书决定按戴巍说的试一试,他发动村民分组开展“家园美化大赛”。没想到,大家你追我赶,生怕掉队,一时间村民植树绿化的积极性起来了。村内道路两侧、房前屋后的空地、小河畔,逐渐被桂花、红叶石楠等景观树填满。以前被砍伐得稀稀疏疏的竹林和树林,经历补植,又树影婆娑起来……“既增加了绿量,又净化空气,还涵养了水土,村里的环境大大改善了!”村民杨孝靓高兴地说。

  生态美,机遇来。半年后,当地剑春茶业有限公司来黄荆塘村考察,认为其生态基础较好、交通环境便利,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广阔,决定在该村投资建成集茶园观光旅游和茶叶采摘娱乐、农事体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公司专门成立茶叶生产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建设连片6000亩生态茶园、千亩连片油菜花海、2600余亩垂钓中心及200亩的湘莲荷花基地,让游客一年四季进村都能赏花品茶。

  这一次,黄荆塘村人的茶旅融合梦终于成真。

  【微评】

  乡村的主要优势和魅力在生态。没有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环境,乡村就会失去活力,乡村振兴就会缺乏根基。实施乡村增绿工程,让农村“美起来”。将绿化美化作为首要任务,将生态修复和保护作为根本举措,同时结合乡村林业特色产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身边增绿行动,不仅能改善人居环境,还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打造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林特产业兴

  山区贫困村种林果逆袭

  【关键词】

  林农富起来

  【时间】

  2018年6月24日

  【场景】

  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雷家畈村村民正在火龙果基地劳作。(视界网 张国荣 摄)

  一望无际的果树,从山这边连着山那边。来到雷家畈村,根本看不到种粮油的劳作景象,只见成片壮观的果园。“不是村民不愿种,而是我们这全都是山,种水稻、油菜效益太低!”村支书戴圣元说。

  雷家畈村离宜昌城区35公里,典型的半山区半丘陵村。过去村民种植传统粮油作物,因常年降雨量小,灌溉困难,作物产量低,只能基本解决温饱。担任村支书20多年的戴圣元曾长期为农民致富无门而苦恼,“这山上种粮油不行,种什么合适呢?”

  经过多番考察,村委会发现,在林地上种植水果比粮油效益高出多倍,开始组织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水果为主的林特经济。近年来,戴圣元向乡镇林业站、区林业局频频问计,围绕柑橘、猕猴桃两大支柱产业,制定“人均三亩水果园,亩均收入过五千”的发展目标。

  “我们所有的水果基地都是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在村里的精品柑橘基地,大学生村官陈静向记者展示“八个一”无公害化种植模式,即“天上一盏灯、树上一张板、树中一袋虫、树下一株草、地上一张膜、田边一口池,施肥一张表,管理一本书”。目前,全村柑橘面积达到4500亩,猕猴桃面积达到750亩,还成立了柑橘、猕猴桃农产品产销协会。村民收入的80%来源于水果收入。

  2017年,村民杜万寿、杜万华兄弟俩兴建起宜昌市首家火龙果专业合作社——万华火龙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生产的“台农4号”红心火龙果,是专门从广州引进的优良品种,试种前经林业部门多番指导才成功,每年6月至11月可多批次开花结果,亩产鲜果2500公斤,每亩年纯收入可超过3万元。

  近年来,雷家畈村全面争创全省“绿色示范乡村”,共完成村级公路绿化43公里,庭院绿化栽植各类苗木6000多株,新建广场1个,栽植乔木300株,栽植草坪800平方米,沟渠绿化栽植苗木4000多株,新建经济林木示范园580亩,新建苗圃基地50亩。每到果园丰收的季节,来村里采摘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

  【微评】

  实施绿色致富工程,把林业产业作为实现乡村“生活富裕”的重要抓手,让农民“富起来”。支持和鼓励各地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木本油料、苗木花卉、林下经济等林特产业基地,做强林业深加工,做优生态服务业,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完善农企利益联结,让农民融进产业链条,拓宽增收渠道,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