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县龙湾村依托黄河石林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使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和创业,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本报通讯员 宋秉棣
平川区宝积镇响泉村依托全省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进一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本报通讯员 宋秉棣
靖远县北湾镇富坪村着力建设蔬菜种植基地,培育富民产业。图为村民搭建钢架蔬菜大棚。本报通讯员 宋秉棣
本报记者陈泳 通讯员宋秉棣
当前,白银市还有179个深度贫困村、3.48万户14.64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1.45%。针对部分贫困群众仍存在等靠要思想、缺少内在发展动力等问题,白银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积极搭建“精神扶贫”的有效载体,塑造“励志向上”精神力量,补齐部分农民群众“精神短板”,努力传播文明新风,寻找精神扶贫良方。
新时代讲习所:思想一变“天地宽”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走进靖远县北湾镇富坪村蔬菜种植项目基地,一座座正在建设的蔬菜大棚拔地而起,施工现场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设备机声隆隆,搭棚的群众挥汗如雨、忙碌劳作……处处涌动着发展富民产业的热潮。
而这在一年前,村民们还顾虑重重:没产业、没技术、对收益心里没底……
“经过多次入户了解,我们归纳总结出两方面问题:一是‘思想’问题,一是‘技术’问题。”北湾镇党委负责人说。
针对问题,富坪村开办了“新时代讲习所”,从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入手,向群众讲政策、讲技术、理思路、算细账、解疙瘩,引导和鼓励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发内生动力。经过努力,原本对发展蔬菜种植持观望态度的群众坚定了信心,目前全村正在建设蔬菜日光温室达87座。
如今,白银市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讲习所”活动,准备在设施农业发展上“大干一番”。会宁县大沟镇厍弆村通过“新时代讲习所”,让广大贫困户吃上“精神食粮”,将村集体建设的1200座大棚顺利承包给村里的332户贫困户。
为了让“新时代讲习所”发挥更大作用,白银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探索打造“智慧党建+新时代讲习所”、建立脱贫攻坚“面对面”互助组等模式,积极邀请党员干部、技术专家、致富能人等,以现身说法的形式,开展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种养技能、创业经验等“点菜式”授课,实现村、镇授课“全覆盖”,用群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把党的好政策和农业技术带到了群众家门口,为广大贫困群众注入脱贫致富的强劲“精神动力”。
如今,“富脑袋”“健精神”的“新时代讲习所”在白银市广大农村地区日渐火爆,鼓励贫困群众苦干、实干,形成“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共识。
“八个一”工程:文明新风“扑面来”
移风易俗、涵养乡风文明,是脱贫攻坚面临的重大课题,是能致富、不返贫的基础所在。
“以往碍于面子,借钱送礼,现在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统一了办事标准,再也不用攀比了,大家都拍手叫好。”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村民张明说。
生活在白银区四龙镇民乐村的一位村民说:“春节前娶儿媳,在村红白理事会的主持下,一切从简,花费大减,比起以前经济压力小多了。”
曾经在白银广大农村盛行的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婚嫁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许多群众自觉抵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勤俭节约、喜事新办,厚养薄葬、和谐文明的文明乡风正在树立。
这一变化,得益于白银市大力开展的农村精神文明“八个一”示范工程建设。
近年来,白银市坚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目标,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依托各级美丽乡村和文明村镇,打造以文明村镇创建、“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讲堂、志愿服务队、文化广场、好人榜等为实践载体的“八个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有效推动了白银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
目前,全市已建成“八个一”示范工程省级示范点16个、市级示范点25个。在“八个一”工程示范点的引领带动下,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文明村镇创建逐年扩大。共打造全国文明村镇8个、省级文明村镇33个、市级文明村镇60个。
“五星级文明户”评选稳步推进。共推选出“五星级文明户”10743户,发放道德信用贷款6032余万元。
村规民约实现全覆盖。各村结合村情,全部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移风易俗蔚然成风。
道德讲堂引领初见成效。市级以上文明村均建成道德讲堂,常态化开展道德讲堂超过380次。
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各村成立了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农村注册志愿者达5.4万人。
文化广场建设大力推进。全市69个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文明村实现了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和群众性自发文艺队全覆盖。
好人榜宣传效应广泛深入。各村设立了“孝道文化墙”“凡人善举榜”,涌现出一批新乡贤、身边好人、孝老爱亲模范等先进典型。
通过“八个一”示范创建和典型引路,在弘扬自强不息、自力更生、扶贫济困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改变落后风俗习惯,有力推动了文明乡风的生成,激发了贫困群众奋发脱贫的热情。
文明乡风激发出强大的力量,于“润物细无声”中展开一幅“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乡土画卷。
文化惠民行动:精神文化“双丰收”
6月12日晚,华灯初上,平川区宝积镇冯园村文化广场上人潮涌动。平川区新时代脱贫攻坚慰问演出队来到这里,为老百姓送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村民冯树荃连连称赞:“能在家门口看到这么精彩的节目,着实高兴。”
舞台上,演员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政策,将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送到群众的家门口;舞台下男女老少纷纷汇聚一堂,感受着文化惠民带来的快乐,整场演出持续两个小时,现场人头攒动,观众掌声和喝彩声不断。
据了解,本次精神扶贫送文化演出活动计划利用两个多月时间走进乡镇村社演出30多场次,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鼓舞信心,使广大群众充分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白银市建立市县村三级文艺宣传队,精心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文艺节目,深入乡村开展精神扶贫送文化活动,市级文艺宣传总队每年赴全市每个乡镇演出不少于1场次,县区级文艺宣传队每年赴本县区每个乡镇演出不少于2场次,各行政村脱贫攻坚文艺宣传小分队确保周周有活动。
同时,全市依托各行政村文化阵地,深入开展“三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送欢乐下基层”、戏曲进农村、农村电影放映、“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文化活动,把精准扶贫政策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经典等内容融入表演中,极大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今年以来,省级文化文艺小分队来白银慰问演出20余场次,市县成立文化文艺小分队30余支,开展活动130多场次;共推出文艺演出、文体赛事、民俗文化、文化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120余项。
精彩的系列文化活动生动展现了“脱贫攻坚”的精神力量,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文化惠民”政策的温暖,实现了精神文化的“双丰收”。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