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第一书记”们的湟中生活

2018年06月27日 13:55   来源:青海日报   

  本报实习记者 贾 泓

  本报记者 陈 曦

  2017年,西宁市湟中县实现49个贫困村退出,3430户、11473人脱贫,被评为“2017年度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这其中,饱含着全县156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担当与艰辛。第一书记们用他们在湟中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脱贫攻坚的凯歌。

  6月22日,清晨的阳光洒向共和镇上直沟村,第一书记凌朝阳漫步村中。2015年10月,他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湟中生活。用近20天的时间,他走遍了上直沟村420户人家:迅速确定了脱贫组合拳,他优化党员活动场所、理顺“两委”关系、注重制度落实、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活动……解决全村群众的安全用水问题、修建一处2000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他逐渐补齐上直沟村基础设施短板。

  走进村民白文武的家中,看着屋里的电脑,凌朝阳会心地笑了。实施上直沟村农村光网覆盖工程,实现了上直沟村光网全覆盖,是他的湟中生活中最为骄傲的一件事。如今,村中光纤上网农户已达60户,是从前的10倍多。

  中午时分的田家寨镇拉尕村,第一书记于忠峰正在办公室内整理文件,村民老牛提着一个塑料袋笑着走了进来。他说:“袋子里面是十几个自家鸡下的蛋,没别的意思,就是想代表全村百姓感谢一下你们。”

  于忠峰连忙掏出了钱,硬塞给了老牛。在他心里,老牛脸上的笑容,就是对自己驻村工作最真挚的肯定。52岁的老牛是村里第一批富起来的种粮大户,2016年初,意气风发、嘴角微扬的他主动来找于忠峰了解国家扶持政策,当场表示与村委会合作,由他的合作社牵头创办村集体养殖场。可签合同时,老牛了解到需要先行垫付资金建造养殖场的时候,一丝苦笑在他脸上蔓延开来,丢下一句“让我回去再想想”就扭头出了门。原来,老牛虽然想扩大生产、帮助贫困户脱贫,但在资金上却很紧张。于忠峰从省农牧厅申请了畜棚建设项目后,老牛又咧着嘴笑了。

  于忠峰早已将老牛的几次“笑”铭记在心,他认为这些笑的变化背后也是自己在群众心中印象改变的过程,更是自己湟中生活的写照。

  随着学校放学铃声的响起,上新庄镇尧湾村“儿童快乐家园”逐渐热闹起来。第一书记赵雅萍走进这个快乐的家园,与孩子们度过自己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

  2015年10月,她来到尧湾村开始了在这里的工作与生活。细心的她发现村里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务工,0-14岁的留守儿童已达230人。于是,她积极争取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儿童快乐家园”项目,建成了这座“儿童快乐家园”。从此,孩子们放学写完作业或在假期里,有了看书、运动的专属场所。

  正是村民从田间归来之时,田家寨镇窑洞村第一书记不停地向村民询问庄稼的生长状况。要说他的湟中生活,可是与种养殖密不可分的。

  驻村后,他决定因地制宜,向传统的种植业要效益。在大量调研考察的基础上,他鼓励贫困户试种经济效益较高的新作物——藜麦,并多方联系,与西钢集团达成协议,在窑洞村租赁36.53公顷土地进行藜麦种植、加工。尝到了甜头的吴甦,又琢磨起了发展养殖业。联系社会爱心企业免费为20户贫困户捐赠30头猪仔和160只羊羔又从网上搜寻销售商,商定购买2500只野山鸡。2017年,合作社饲养的野山鸡开始出售,纯收入达12万余元。

  夜幕将近,土门关乡上山庄村“第一书记”种延宁坐在书桌前,在自己本子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2015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贴近了村庄,贴近村庄里生活的人们。回想扶贫经历,涌上心头的是感恩,因为村庄带给我的感悟,带给我的是温情和快乐。”

  同样,他也为上山庄村带来了欢声笑语。利用66多公顷山地资源,通过“企业+工作队+农户”的模式,上山庄村组建了旅游管理机构,成功打造“上山庄花海”乡村旅游品牌,从此花海中充盈着游客的赞叹与村民们脱贫的笑声。三年的努力,上山庄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5户贫困户脱贫,村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4200元增加到2017年的7500元。

  夜晚的湟中,归于平静,第一书记们一天的湟中生活结束了。但他们在这里的努力和汗水,早已在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中铭记……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