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搬迁扶贫过好日子,需迈三道坎

2018年06月27日 13:36   来源:农民日报   

  迈过就业、生活、思想这三道坎,不可能一蹴而就,相比于建房搬迁工作的繁重,更加需要耐心细心。但这也是必须面对的,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不再让搬迁户面临两难,才能让贫困农户真正挪出“穷窝”住进“金窝”,从内而外拔掉穷根。

  “住老房怕塌,住新房怕饿。”这样的两难选择,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部分易地扶贫搬迁村里真实上演。近日,有媒体报道,该县一些行政村易地扶贫搬迁后未能解决贫困户的就业、生产和生活保障等问题,一些村民宁愿选择离承包地较近但上漏下湿的老宅居住,也不愿搬进新房,致使新建成的安置房“大量空置”。

  宣汉县出现的这一问题,应该说在各地易地扶贫搬迁中绝非个例。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的当下,面对层层压实责任、“一票否决”的考核压力,的确有个别地方政府出于完任务、达指标、护官帽的心态,将易地搬迁简单等同于搬进新房,不去考虑百姓生产生活需要,甚至没有尊重贫困农户的选择权利,为追赶脱贫进度,简单地“一搬了之”。“被搬迁”的结果,往往是“扶”而愈贫,搬而愈乱。没有更好的生计来源,老百姓进退维谷,放弃新房搬回旧居也是很自然的事。

  从客观上讲,一方面,安置村的选择确实受制于许多条件,比如土地、基础设施状况、交通条件等,而需要搬迁的大多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多为山地、荒漠地、生态脆弱区,适合安置的空间本就比较狭小;另一方面,如果需要通过搬迁脱贫的农户数量较多、分散性较大,为提高扶贫效率安置点设置又较为集中,那么,安置村的选址要方方面面兼顾到绝大多数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有一定困难。其中承包耕地与安置村之间的距离,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之所以要实施搬迁,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单靠现有产业基础无法脱贫,因此需要额外寻找产业发展、村民致富的路子和更好的生活空间。空有一栋房屋,农户搬入后的就业创业、生活服务、维护管理等配套措施不及时跟上,出现诸如报道中宣汉县部分村“老人种地往返20公里山路”等问题,便会导致搬迁遇阻。

  事实上,对于易地扶贫搬迁,国家早有明文要求,要“把扶持搬迁对象后续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机制,拓宽搬迁对象稳定增收渠道,搬迁安置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可见,搬迁后的贫困农户发展问题,本身就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应有之义。

  因此,政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不能止于搬迁,要让贫困农户真正过上好日子,还得精准帮扶他们迈过三道坎。

  一是就业坎。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而言,只有“乐业”才能“安居”。一方面,引导企业将扶贫车间建在安置村附近,让贫困户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解决他们工作需要和距离原有承包土地较远的问题;另一方面,针对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投入大的特点,以及搬迁对象大多贫困程度深、就业技能弱的现实,更加侧重引进能够快速见效、市场比较稳定的产业和劳动技能相对简单、老少均可上岗的产业。此外,还应拓宽多元化就业渠道,为贫困户提供乡村公益性岗位,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应给予政策扶持和技术培训。

  二是生活坎。安置村和村内新建集中安置点,往往在空地上重新规划建设,历史包袱少,可以直接设计符合美丽乡村标准和顺应城乡融合趋势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这也是解决搬迁农户生活问题的一大机遇。一方面,要按照相关行业标准配套建设安置村水、电、路、网以及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美化乡村居住环境,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同步规划好文体活动、商业网点、医院学校等场所,满足搬迁户的文化、就医、上学等基本生活需要,并建立健全对贫困农户适当倾斜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尤其要防止因病因学再次返贫。

  三是思想坎。无论是自然村整村搬迁,还是个别村民的分散搬迁,贫困农户融入新的生活环境,都需要一个过程。虽然居住条件改善了,但不少村民依然怀有的恋“家”心理如何破解?安置点内来自不同村庄的村民之间、搬迁户同原住户之间如何和谐相处?安置后如何激发贫困户就业创业的激情和信心……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帮助。此外,还要大力推进安置村移风易俗工作,树立文明新风,让他们的生活由内而外焕然一新。

  迈过这三道坎,不可能一蹴而就,相比于建房搬迁工作的繁重,更加需要耐心细心。但这也是必须面对的,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不再让搬迁户面临两难,才能让贫困农户真正挪出“穷窝”住进“金窝”,从内而外拔掉穷根。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