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政协学了一句话,不求说的算,但求说的对。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委员们今天‘说的对’的,变成‘说的算’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小组讨论进入尾声时,自然资源部前来听取委员意见建议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回应委员关切后,用这样“表态”赢得现场一片宽慰的笑声。
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冲刺阶段,扶贫开发对“集中聚焦”的要求更高,为了在“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上“说的对”,常委、委员们没少下功夫。这不,江泽林委员手里拿着厚厚一摞数据材料,一边翻看确认核对,一边介绍说:“来北京参加会议之前,我们专门在吉林省内进行了半个月同一主题的调研。数据上看,吉林省18万贫困群众中病残人口占82%,剩下的又以6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真正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并不多。”江泽林若有所思地问,面对这样的贫困对象扶贫工作该怎么做?
“现在贫困地区的低保户和贫困户重复和交叉部分越来越明显,但低保对象、扶贫对象和社会保障对象的标准又不同,各部门在政策的执行上难免会产生混乱。”从调研情况看,江泽林认为加强保障性扶贫的顶层设计非常迫切。
与江泽林所说的吉林省的情况有所不同,来自云南省的李江委员还是想谈谈开发式扶贫,云南的深度贫困地区多为少数民族山区,他们的脱贫还需产业来带动。“建议产业扶贫要做到长中短期相结合,种植蔬菜见效最快,但是从中长期看,也不能都以短平快的产业为主,而中长期的产业一定要提前介入,因为有的产业布局后可能5年后才能见到效益。”同时,李江认为,产业的中长期规划不是纸面上的规划,一定不能关起门来想当然的布局,要在科学预估研判的基础上把握好市场规律。
“虽然我还在农业农村部工作,但我的发言主要是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张桃林常委在发言中对李江的“产业布局观”进行了延伸“解读”,因为这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作为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几乎把深度贫困地区都走遍了,他对定西马铃薯、洛川苹果等贫困地区闯出的特色农产品印象非常深刻。“产业扶贫中如何选准产品是一个难度很大的综合性工作,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交流物流等条件千差万别,有的适合发展特色农产品,有的地方则可能不适合,囿于水平能力让各地自己去探索这条路注定不好走。”张桃林建议要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产业遴选评价体系,同时以产业为依托,聚焦人才、资本等现代要素,支持扶贫产业发展,真正把贫困地区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做特。
一位接着一位,由于想要发言的委员太多,参加会议的两位全国政协副主席都表示自己不再讲了,把时间留给更多的委员。即便如此,时钟还是一分一秒接近了结束,葛红林常委着急了,“我谈一个人才培养的问题,这跟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更能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原来葛红林所在的中铝集团在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吕梁市兴县投资建设了新项目,项目建好了,但由于地处偏远竟招不到工人,“有技术的不愿意来,没有技术的本地贫困群众又不会干。”葛红林说,为此中铝与吕梁市政府创新了定向招生机制,为山西省6个国家级贫困县定点投放了300个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名额,其中对建档立卡户子女优先录取,还能获得吕梁市政府的学费补贴,因此招生机制在当地非常受欢迎。
如今,定向招生机制已经有了显著成效。“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又解决了贫困群众掌握脱贫技能的问题”,有这样的经历,葛红林为此呼吁,在全国贫困地区支持推广定向招生机制,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同时实现产业人才本土化。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