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安徽亳州:夯实“家底子” 摘掉“穷帽子”

2018年06月21日 11:05   来源:安徽日报   

  炎炎夏日,正是收获的好时节。近日,记者来到在涡阳县西阳镇太平村,贫困户葛建武领着六户贫困户,正在收获桃树下套种的土豆。袭人的热浪,丝毫没有阻碍干活的热情。

  亳州市在脱贫攻坚中,坚持以发展产业为主导,结合地方实际,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使他们升级成农业工人、职业农民;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政府服务,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企业、合作社获得发展的同时,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力争实现“前脚摘掉贫困帽,后脚踏上小康路”。

  培育龙头夯实农村经济的“家底子”

  “农村越是经济落后的地方,贫困户越多,只有在发展中解决贫困的问题,才能确保脱贫质量。”亳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农村的贫困发生率高,根本原因是乡村经济的“家底子”太薄了。要想夯实“家底子”,就要充实“钱袋子”,如何充实“钱袋子”?关键要抓住“牛鼻子”。 “培育和壮大农村地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是亳州市推动产业扶贫的‘牛鼻子’。 ”

  “政府‘扶上马’,咱就得‘自奋蹄’。 ”蒙城县板桥集镇亿兆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艳杰说,2017年,合作社在李楼村、大苑村投入150万元,政府配套扶贫项目资金140万元,建设了两个共200亩地的钢构大棚葡萄基地,及时满足了合作社扩大生产的需要。“三年之后,我有信心把扶贫资金返还政府,每年还给每个村集体分红5万元。”任艳杰满怀豪情地说。

  从葡萄园学徒、打工仔到返乡创业,任艳杰正一步步实现人生价值。合作社流转的近1600亩土地上,种植着夏黑、巨峰、阳光玫瑰等葡萄品种,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450余个,“只要能干、愿意干的贫困户,都可以到合作社来,打工、以土地入股都行。”据当地扶贫部门统计,目前已有150余名贫困户加盟亿兆种植专业合作社,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了脱贫。2015年,任艳杰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2016被评为 “亳州市劳动模范”,2017年又被评为 “亳州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在2015年被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侯金波,涡阳县新兴镇走出的农家子弟,返乡创业培育出“泓森槐”,几年时间从办专业合作社到创建安徽泓森高科林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在中国速生林行业站稳脚跟。 2017年8月,泓森高科被安徽省林业厅认定为全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侯金波已与涡阳县的24个乡镇签订了2.3万多亩的林业扶贫种植合同,按照一位贫困户一亩扶贫林的模式,将带动2.3万贫困人口脱贫。

  “合作社、农业企业面向的是市场,做的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事,相比‘单打独斗’的农户,有较小的风险和较大的资源与市场优势。 ”亳州市扶贫部门负责人说,农村合作社与企业的发展壮大,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农村实现产业脱贫的主力军。

  产业升级强壮市场竞争的“手腕子”

  “以前也想过种些啥,但看到新闻上说这个地方的大白菜滞销了,那个地方的苹果烂地里头了,就不敢再想了。 ”贫困户葛建武说出了众多有想法却无力改变的贫困户的心声。

  “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有带动能力的企业与合作社、资本和企业家下乡、返乡创业等方式,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与农村产业扶贫的深度融合,用市场调整产业扶贫的结构。”亳州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脱贫最终要向市场要效益,通过产业调整推动产业升级,使农产品更有市场竞争力,降低贫困户的市场风险,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这块地里的桃子,青色的也很甜。”在涡阳县伟侠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桃园,安徽科技学院教授、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谷业理说,学院依托伟侠合作社成立了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引进了蟠桃、早桃春雪等品种,在当地声名鹊起,收到市场欢迎。

  “同样一块地,过去只知道种粮食,在谷教授的指导下,桃树套种土豆,这一季仅土豆的纯收益一亩地就达3000元,过两年桃子熟了,那好日子过去都不敢想啊!”葛建武乐呵呵地说。“农业产业扶贫的关键是科技的应用,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才能赢得市场。 ”谷业理说,刚来到涡阳时,怕老百姓不理解,他带着科研队伍与合作社一起栽培新品种,产生效益后,附近农民动心了,都跟着干,其中一些贫困户还要了种苗回去自己种。

  同样的花菜、菜薹、毛豆,在经过速冻技术处理后,出口日本、韩国,身价一下翻了几番。在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大塘村,有一家不同一般的蔬菜加工公司——安徽精益诚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建立了全程可追溯安全管理体系,加工和销售速冻西兰花、青刀豆、毛豆等几十种出口型蔬菜,并先后取得美国FDA认证和欧盟BRC认证,与国内外大学和企业建立了全产业链的长期合作关系。

  目前,蒙城县有3个乡镇的6个村,共向精益诚公司投入资金600万元进行参股分红,每年分红60万元,共带动贫困户360户,户均增收1000元。此外,公司还依托其技术优势,进行技能培训脱贫,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数千农民学会了标准化蔬菜种植,李大塘村的蔬菜种植与加工成为蒙城县一大名片。

  强健主体摘掉贫困户的“穷帽子”

  “扶贫等(救济)、靠(拨款)、要(资金),眼下能遮丑,长期却难看。 ”这是亳州一些地方的贫困户中流行的顺口溜。经过亳州市基层干部“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勤”的深入宣传和脱贫户示范带头作用,不少贫困户在顺利脱贫后,给顺口溜接了“尾巴”:不想难看怎么办?有了政策自己干。

  “培育企业、出台政策,最终的发力点还是贫困户自身。 ”亳州市扶贫部门负责人说,有了增收项目和脱贫门路后,贫困户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全市贫困户的面貌焕然一新。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到户产业扶贫项目575197个,覆盖贫困户169297户,覆盖率98.18%,户均项目3.4个。

  谯城区古井镇柳行村扶贫驿站,是一个由废旧“村小”改造建成的集电商服务中心、公共就业服务等于一体的扶贫驿站,亳州富民工艺品有限公司是入驻驿站的一个手工编织企业,也是村里很多贫困户的务工点。走进工厂车间,40多位村民正忙着编织藤制沙发。 “我这年纪到外面打工没人要,老伴半身不遂还得照顾,之前就靠家里三亩地收入,如今有空就来打零工,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块。 ”68岁的贫困户吴秀芹说,通过自己的双手,老两口基本生活开支有了保障。

  亳州市利用文化旅游年建设的契机,启动了示范性强、见效快的文化旅游扶贫措施。以贫困户自主经营的庭院式农家乐为突破口,兼顾贫困户联合经营、参与务工、房屋租赁等多种模式,建成118家农家乐。通过入股分红、参与经营、吸纳就业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旅游产业。举办了6场旅游扶贫就业专题招聘会,48家企业参与,向贫困群众提供了780个岗位。

  截至目前,全市共举办20期培训班,近700名贫困群众参加了餐饮、月饼、烧饼、麻花、藤编等制作技艺技能培训。 “参与培训的贫困群众通过实地观摩、现场教学等,学到了一技之长,提高了生产生活本领。”亳州市旅游部门负责人说,全市文化旅游年建设,学有所成的贫困户也出了一把力。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