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平山县坚决打赢脱贫出列攻坚战 构建“输血造血养血”精准扶贫新模式

2018年06月20日 14:23   来源:河北日报   

  平山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23个乡镇,717个行政村,总人口50.4万,总面积2648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近年来,平山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探索了一条“金融扶贫输血、产业扶贫造血、防止返贫养血”的特色扶贫路,书写了精准扶贫的“平山精彩”。

  1

  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强化“输血”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打赢脱贫攻坚战,资金是保障,只要金融扶贫一招棋活,产业扶贫就会全盘皆活。该县坚持把金融扶贫作为“贷”动脱贫攻坚的重要杠杆,探索创新了“三三三”金融扶贫机制。

  搭建三个平台。依托县财源担保公司搭建扶贫贷款担保平台,县财政整合资金1亿元贷款担保基金注入平台,政府、合作银行、保险公司按1∶2∶7比例承担风险;依托县扶农公司搭建扶贫投融资平台,累计争取农发行、国开行融资5.8亿元,集中用于脱贫攻坚;依托盐业公司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为产业扶贫贷款提供了产权抵押担保服务。

  构建三级网络。县级组建金融扶贫服务中心,负责宏观指导、政策制定;乡镇成立金融服务工作站,负责承贷户条件的审核和贷款贴息发放;贫困村设立金融服务处,配合银行做好贷款户的认定推荐、评级授信、贷后管理、贷款偿还等工作。同时,在三级网络建立“5+1”工作组,由5名工作人员分包1个贫困户,全程跟踪放贷业务,帮助谋划产业、跑办手续、防控风险,使每一个符合政策的贫困人口都按需获得贷款。

  探索三种模式。为确保扶贫贷款资金带动贫困群众受益,有效促进产业扶贫,该县坚持因人因企承贷,精准分类施策。整合3005万元风险补偿金注入平山县农村信用社股份有限公司与邮政储蓄银行平山县支行,银行以放大5—10倍规模放贷,损失风险由风险补偿金、合作银行按照8:2的比例分担,实现了贫困户贷款“零风险”。“户贷户用”的自主创业模式:对有返乡创业、自主创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推行“5321”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即5万元贷款额度,3年还款期限,免担保、免抵押,一律采用基准利率,年底享受政府100%贴息,有效解决了创业人员缺资金的问题;“企贷户用”的龙头带动模式:坚持精准支持与整体带动结合、产业扶贫与金融扶贫衔接,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集股份制经济组织争取贷款,优先雇用贫困人口就业,并根据带动的贫困户数量实行差别化贴息政策,带动越多贴息越多,有力调动了市场经营主体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户贷企用”的红利分享模式:对效益高、前景好、带动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规模化园区,通过“户贷企用”模式,以贫困户名义申请贷款,统一规范入股企业,实现“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等利益联结,有效促进贫困人口融入产业发展。截至2018年5月份,平山县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029亿元,惠及617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额度在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均位列全省第一。

  靠经营水渣沟腌肉面馆发家致富的樊利堂,成立了平山县民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蛟潭庄一带开展带动贫困乡亲们发展农家猪“寄养”项目,合同收购。合作社还通过县里小额信贷“户贷企用”政策争取到了415万元的金融贷款,可覆盖83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2500元,同时还用“企贷户用”政策贷款300万元,覆盖60户贫困户每户每年资助1500元。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已累计发放仔猪3890头,像高拥军一样受益的农户已有1379户,其中贫困户486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

  2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增强“造血”功能,激活发展动力

  “把惠及民生的实事办好,把扶贫产业发展好,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让群众从根本上脱贫,确保可持续发展”,省委主要领导反复强调。该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现代农业发展、山区综合开发等深度结合,通过“大产业覆盖、小产业带动、点对点帮扶”,构建了产业扶贫“四种新模式”,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和员工,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内生动力。

  “旅游产业+扶贫”。该县共发展国家4A级以上景区11家,全省县级数量最多。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专业村50个,培育农家乐613家,发挥旅游景区的市场拉动和产业组织优势,深入推进“景区+村庄”“景村一体”“以景带村”旅游扶贫模式,鼓励贫困群众发展农家乐、销售特色旅游产品,引导景区吸纳贫困群众就业,带动景区周边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稳定脱贫。目前,全县旅游产业覆盖贫困户1748户4097人,通过就业务工、旅游经营、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人均增收1058元。

  红崖谷景区投资2亿元打造的太行特色古镇,探索了“五统一分”的扶贫模式。64岁的岗南镇东岗南村的贫困户史兰涛,跟老伴儿在红崖古镇经营餐饮生意,日子越过越活泛。“年岁大了,别的营生也干不了。幸亏县里有政策,景区有优惠,俺们做生意成本小,一个月下来能收入大约三千来块钱呢!”据了解,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在红崖谷景区优先入驻经营,免房租、免水电费,获得“三金”的同时,还增加了经营性收入,成为平山旅游带动扶贫的新亮点。

  “农业园区+扶贫”。按照“园区与农户发展共赢”的思路,出台进一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对全县43家农业园区和50家扶贫龙头企业,整合扶贫资金予以倾斜,扶持做大产业链条,并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扶贫资金入股、入园打工等方式,获得租金、薪金、股金,构建起园区与农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综合性脱贫产业片区,带动了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拓展了贫困群众增收和就业渠道,带动209个贫困村8791个贫困户23509名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该县扶持泓润生态园建成了北方最大的热带水果基地,获得“全国四星级休闲农业园”称号,带动周边5个乡镇的45个贫困村2397户4788名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在润众现代生态农业园区上班的平山县田营村62岁的盖新舍,两年前家里还是一穷二白的贫困户,现如今已经盖房买车当起了把式,家里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盖新舍欣喜地说,“家里三亩地流转给了园区,一年有近3000元的收入,在园区上班月工资也能挣到3000元,再加上承包的三个大棚每年3万多元的纯收入和政府给贫困户在园区入股的分红,这两年家里的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其实,盖新舍一家人通过承包木耳大棚等一系列帮扶举措实现脱贫,只是园区众多贫困户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作为省级重点扶贫龙头企业、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平山县润众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产业扶智于民,不仅把贫困户土地流转到园区,还先后安排田营、河渠、蒲北等周围村的400多名农民到园区工作。同时,还探索实施小包模式,把园区建起的大棚承包给贫困户,让贫困农民变身成了产业小老板,为贫困群众谋划一条稳定脱贫的致富路。

  “林果产业+扶贫”。依托山场、生态、区位等优势,突出核桃、苹果、花椒等优势主导品种,倡导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建设标准化林果基地,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林场、连片果园”四种发展形式,找准了生态与经济发展、农户增收“三方共赢”的契合点,全县林果产业可覆盖115个贫困村4206个贫困户,带动贫困群众10333人实现人均增收464元。

  “光伏产业+扶贫”。以国家光伏扶贫试点县为契机,该县积极探索光伏扶贫新路径,利用荒坡山场、闲置空地和屋顶,广泛布局光伏产业,建成集中式扶贫电站项目3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73个,重点对无劳动能力、无收入的农村最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共覆盖21个乡镇、73个村、6354个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贫困群众整体持续受益20年。通过产业精准帮扶带动,全县260个贫困村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4760元。

  “屋顶上那些太阳能板可真是好东西!工作组给安的,我们不用出钱,它还能给我们挣钱。去年光照条件好,一年给了8000多块钱,生活一下子就过得松快了!”平山县杨家桥乡陈家村55岁的杨贵雪,指着屋顶上的太阳能板高兴地说,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花儿。杨老汉以前的日子确实过得紧巴,就靠着放羊,养着脑瘫的妻子和两个上学的女儿。自从市高新区工作队投资给村里家家户户都安上了光伏发电设备,再加上受益于县里建的地面式集中发电站覆盖贫困户的优惠政策,每年仅光伏发电收益就户均1万多元。

  3

  创新防止返贫机制,提升“养血”能力,巩固发展成果

  达到贫困退出标准,实现脱贫摘帽,只是脱贫攻坚征程上的阶段性成效,必须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提升养血能力,防止返贫。该县制定实施了贫困出列后续扶持发展意见,坚持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重点瞄准非贫困村短板和因病、因学、因灾等致贫返贫问题,探索构建了“未贫先防、均衡发展、社会帮扶”三位一体新机制。

  构建医疗防返贫保障。岗南镇西岗南村77岁的贫困村民曹锁堂在镇里卫生院住院治疗11天,输液、检查等各项治疗费用共计花费1603元,除按比例医保报销补偿外,再由民政救助负担剩余部分的80%,一站式结算,最后报销下来自掏腰包18.81元。曹锁堂是享受平山县健康扶贫“套餐”救助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

  为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平山县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做健康扶贫“套餐”,减轻患病贫困人口的看病就医负担,从源头上阻断因病致贫、返贫。该县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构筑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网,贫困人口医疗保险比普通人群降50%起付线,大病保险不设起付线,并分阶段逐步提高报销比例,最高可达到80%。该县农村五保户住院,医药费用全部报销,个人一分钱也不用花。该县大力开展“三个一批”专项行动,对大病患者集中救治一批,对慢病患者签约管理一批,对重病患者兜底保障一批,对贫困人口实行精准分类救治和管理。同时,对贫困群众实施“先诊疗后付费”,还将原来条块分割的报销补偿救助渠道统一为“一站式”服务。

  该县组织8所县级医院与北京协和、阜外医院等24家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省人民医院对县医院实施“托管服务”,大幅提升了县级综合医疗水平。推行“县级资源+乡镇卫生院”的“医共体”、“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村办院管”建设,实现了县乡村医疗资源的统一调配、上下联动,形成了医疗资源纵向联动、优势互补运行机制。

  补齐非贫困村短板。经过几年的精准扶贫脱贫,扶贫项目和涉农资金集中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倾斜,一些基础较差的非贫困村发展相对缓慢,成为防止返贫、巩固提升的重点。该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省委主要领导在西柏坡考察提出的建设美丽村庄、平安村庄、和谐村庄、幸福村庄“四个村庄”目标,在资金和项目上统筹安排、重点帮扶,有效破解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均衡问题。对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基础相对薄弱、环境相对较差的35个非贫困村,筹措列支非贫困村精准扶贫专项资金,两年累计投入资金1346万元,专项用于村庄硬化、亮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和扶贫产业,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提升,贫困群众实现了产业帮扶全覆盖。同时,谋划非贫困村基础设施提升建设项目,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通过融资贷款方式,争取省农发行融资,确保各项建设有充足的资金“源头活水”。探索采取1个驻村工作队帮扶1个以上非贫困村的“1+N”工作模式,在做好分包贫困村基础上,帮助较弱的非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激发非贫困村发展内生动力。苏家庄乡下东峪村是个非贫困村,原来产业单一,发展后劲不足,村内公共设施也不完善。县农牧局工作队入驻该村后,帮着村里规划了小杂粮种植项目,与村里的贫困户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现如今不但村容村貌有了大的改观,基础设施得到了提升,更新改造了陈旧的办公设施,增加了农用图书及文化活动器材,而且产业发展也上了个新台阶。

  推行社会扶贫“新三样”。积极探索扶贫攻坚“新三样”,号召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增加扶贫资源,弘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鼓励县内重点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敬业集团捐助500万元,设立医疗救助基金,对贫困户、低保五保户、重度残疾人等进行精准救助,解决困难群体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与碧桂园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120亿元,实施现代农业片区建设、农耕博物馆、乡村振兴研习所、健康教育扶贫基金等项目,持续带动老区群众增收致富。

  (文/王晓静、任迪杰、闫鹏飞 图/闫鹏飞、孙焕弟)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