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全国工商联调研:走巴山蜀水 看乡村振兴

2018年06月08日 10:1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初夏时节,一场微雨过后,又是白云蓝天。在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土兴镇铁城村,万城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产业园的花椒林格外翠绿,椒树植株低矮,椒叶在迎风招摇,露出枝条上青青的花椒果实。花椒粒还有些软,用手轻捻,散发出淡淡的椒香。

  《诗·周颂·载芟》记载,“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椒”指的就是花椒。意思是说,花椒是丰收之后祭祀祈福的贡品,花椒芬芳,家族安宁,风调雨顺。

  花椒,是巴山蜀水孕育的尤物,不仅是古代祭祀的贡品,它还是百姓餐桌上的香料,中国川菜的灵魂。最近几年,“平昌青花椒”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一下子火了起来。

  5月7日-11日,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谢经荣带队的全国工商联“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调研小组在四川调研乡村振兴,11日,记者随调查组探访了铁城村的这片花椒林。据平昌县政府有关人士介绍,一个鲜活的“万企帮万村”扶贫实践就是在那里起步,踏出了平昌县花椒特色支柱产业第一个试探性的小步伐。如今,在平昌县的荒山荒坡上,最近两年,这样的青花椒地大约有15万亩,当地政府引回了一批回乡投资者,随着王宪昌破题青花椒种植,政府开始培育平昌青花椒特色产业。

  产业兴旺,是精准扶贫战略的重头戏,是乡村振兴战略20字的首要要求。一个扶贫产业的崛起,不仅意味着精准脱贫的希望,同时也意味着乡村振兴的基石得以夯实。

  在巴山蜀地的青绿山水间,一个个民企参与脱贫攻坚案例、一桩桩“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改革实践,生动地展示在全国工商联调研组面前。

  ■■生活越来越“巴适”

  原先铁城村的花椒林,是一片黄土裸露的荒山坡。2012年,平昌县土兴镇仙灵村人王宪昌返乡创业,试种九叶青花椒。

  2013年秋,王宪昌投资400多万元,在万城村、华山村、仙灵村等地集中连片流转野山荒坡1200多亩,种植青花椒18万株,并成立了平昌县万城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

  花椒苗3年挂果,2016年,首届平昌青花椒文化采摘节在王宪昌的椒园举行。活动当天,青花椒卖出了1000多斤,收入达到2万元。

  小小的采摘节给王宪昌带来莫大的惊喜。在他看来,青花椒的市场需求旺盛,这条路子走得对,走得通。

  发展农业产业,王宪昌自然而然地与扶贫挂上钩。中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与农村有着天然的基因,王宪昌的返乡投资也带有深深的乡土情怀。这样的情怀流露在他对农村问题的洞察。乡村留守老人、妇女随处可见,但他们无业可做,无收可创。王宪昌的椒园常年用工近30人,干农活的工作量不算大,时间要求不高,为此,他的用工优先考虑了留守人员。

  2016年,仙灵村4社40多岁的村民李琼英在椒园打工,干些锄草、施肥、采摘的农活,2016年,她拿到了2万多元左右的工资,王宪昌聘请的留守人员基本都能年均拿到这个数的工资。

  平昌县板庙镇大石村60岁的村民任明斌也是在村子里的水果种植扶贫产业园打工。任明斌的家曾经是因病致贫的家庭,他的打工收入加上自家土地的产出,年收入大约在2万元左右。

  任明斌的家已搬到了大石村欧式童话小镇聚集点。这个扶贫异地搬迁的新农村聚集点,五颜六色,满满的小公主、小王子城堡气质,是平昌县新鑫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杰作”。该公司把异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培育、基础设施配套、就业增收结合起来,加快了异地扶贫搬迁以及危房旧房改造,已建成特色聚居点2处,高标准完成了集镇欧式风貌改造59户。该计划总投资1亿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乡村旅游业。

  实际上,板庙镇大石村是平昌县民企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点。除了新鑫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任明斌打工的水果种植扶贫产业园由蜀美农业公司、巴蒲农业公司投资,建成规模有2000亩,解决农户就业200多人;四川泉河多又好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在大石村开了淘宝便民服务点,服务点的股东不只有企业本身,还有贫困户股东。

  平昌县板庙乡大石村部也是村里的游客中心。走进“多又好·众筹微超·金谷汇”体验店,店内特色农副产品、生活用品琳琅满目。

  2017年,四川泉河多又好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结对帮扶大石村,以贫困户入股的方式组建了这间超市。公司出资60%,贫困户筹资40%,3年合作期内可按8%保底分红,利用金谷汇、百日场等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销售,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

  大石村有人口318户,119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8户283人。当地老百姓过去有句顺口溜:“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撮。”去年,大石村光荣地摘了“贫困村”的帽子。任明斌也脱了贫,还评上村里的“幸福家庭星”。

  那天,记者招呼任明斌夫妻俩合影,任明斌的妻子笑得很灿烂,把手搭在任明斌的肩头,“生活越过越巴适,越过越安逸!”

  ■■消费扶贫,同心筑梦

  调研组的第一站是成都,5月9日上午,成都下中雨,在雨水的滋润下,路旁红色的三角梅和杜鹃花开得鲜艳夺目。“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天仿佛还在,气温骤降。

  成都金河宾馆内大会议厅,挤着坐的人至少有三四百人,气温顿时飙升起来。因为,大家的热情充溢整个会议厅。

  由四川省工商联、省扶贫移民局等单位主办的四川省“万企帮万村”消费扶贫活动启动仪式暨提质增效推进会在成都金河宾馆举行。全国工商联调研组受邀参加了启动仪式。

  在会上,谢经荣言简意赅地阐述了消费扶贫的时代价值:“消费扶贫可以让扶贫产品实现价值,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消费扶贫可以营造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消费扶贫可以助推‘万企帮万村’行动提质增效!”

  今年年初,以“万企帮万村”之名发起的消费扶贫活动首先在贵州举行,全国工商联的企业家副主席、副会长带头发出倡议,号召民营企业以及社会各界行动起来,以消费扶贫的方式,帮助纳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台账的贫困村销售扶贫产品。

  在省级层面,四川是第二个响应这一号召的省份。“万企帮万村”活动启动以来,四川省已有4917家企业商会与4867个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实施帮扶项目9000余个,投入资金约64.79亿元,帮扶贫困群众60余万人。

  四川省副食流通协会执行会长程宇在“万企帮万村消费扶贫”启动大会上发言。他发布了一个好消息:自去年以来,协会发挥行业市场优势,主动筹资创办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平台。

  四川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56个民族在川都有居住。4月,凉山洋葱卖难的消息在互联网上传播,引起了协会关注。4月28日,平台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式启动“为扶贫助力,为四川代言”全国选拔活动。活动当天,协会将爱心洋葱的产品上线“万企帮万村消费扶贫平台”微商城,通过朋友圈的爱心接力传播。

  “截至今天,通过我们协会采购已有4000吨。让农户辛勤劳作的成果通过消费扶贫平台进入食品流通环节,产生更大价值,是我们的初心,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程宇兴奋地说。

  2018年,四川省副食流通协会将通过“三个一”活动,来推动消费扶贫工作的开展,即“编制一个标准、举办一个创新大赛活动、建设一批智能化零售体验馆”,以“美食天府、安全四川”为目标,加快食品流通领域产业发展,助力四川优质产品“一带一路”走向国际市场。

  会议现场,红旗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人人乐连锁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代表103家采购企业,举牌认购了产自四川省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共计15.3亿元。这是四川省“万企帮万村”消费扶贫启动后第一批集中认购。

  “万企帮万村”消费扶贫展销会上,来自四川21个市州的上千种特色农副产品参加了展销。

  吉克木牛,凉山州绿野蜂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吉克木牛创立了“滋摩”品牌,是彝语“吉祥”之意。1982年,吉克木牛开始养蜂,2006年5月,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从2016年开始,吉克木牛采用“公司+协会+养蜂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发展生产,带动了100多户贫困户,公司对贫困户采取保底价收购蜂产品,帮助他们抗击市场风险。公司还给金阳县的极度贫困村———土沟乡日克的村捐赠了50套蜂箱,帮助那里的贫困户发展养蜂。此外,目前,吉克木牛已在昭觉县特布洛乡谷莫村、雷波县巴姑乡花椒村、美姑县乐药乡、木里县列瓦乡洼下村等地开展了免费的科技培训。

  “我为凉山的天然好蜂蜜代言!”在展销会上,吉克木牛举着自己的“滋摩”蜂蜜产品,笑着对记者说。

  因为下雨,在展销会上,绵阳市工商联党组成员陈秀蓉的头发已经打湿。在“绵阳印象”展位,陈秀蓉忙着推销绿壳土鸡蛋和鸽子蛋。

  “这是绵阳市工商联联系的江油市铜星乡菩堤村的产品。这个村是四川省建档立卡贫困村。绵阳市工商联组织这个村和平武、北川、游仙的5家企业参展,有30多件展品。”陈秀蓉说。

  2016年年初,绵阳市工商联牵头帮扶菩堤村,组织动员民企捐赠,加上该村拿出20万元村产业基金共计50万元,实施“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林下蛋鸡养殖项目。项目采取“1+3+6”的模式进行收益分配。即:风险保证金占一成,村集体经济占三成,贫困户分红占六成。同时,绵阳市工商联积极动员有一定劳动力的群众代养蛋鸡。目前,已有9户贫困户代养了500只鸡。这个项目还与绵阳市侨联捐建的“侨爱”蛋鸽养殖基地合作,目标定位是带活村集体经济。

  在现场,全国工商联扶贫与社会服务部扶贫工作处处长郭峰用手机查了查全国工商联开发的“万企帮万村”APP,很快就查到陈秀蓉所说的情况。

  “菩堤村今年肯定能按时摘帽!”斜风微雨中,陈秀蓉踌躇满志。

  ■■靠改革盘活集体经济

  5月9日中午,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笼罩在蒙蒙细雨之中。调研组到达那里时,战旗村广场上已有不少打伞的人。这些人是慕名而来。战旗村,是四川省“第一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项目所在地,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的样本就活生生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农村最大的资源是土地。发展生产,要靠土地。盘活土地,要靠政策。1978年,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如今,改革开放已进入第40个年头,农村经济制度建设早已今非昔比,向改革要红利已是时代共识。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在路上。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部署,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要基本形成。战旗村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项目是“土地入市”的实验田,其政策意义、实践价值将与当年小岗村改革一样,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乡村最终是要靠自己来治理,集体经济的培育,无疑是为新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打牢经济基础。在整合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整合产业,在产业的基础上整合各路资金。因为有了落地的农村产权改革政策,战旗村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加强不少,资本下乡牵手集体经济,战旗村没有失去话语权,农村、农民的经济利益与公共利益有了保障。

  2015年,战旗村对一宗面积为13.4亩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以52.5万元/亩的价格挂牌出让,敲响四川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人均获得土地增值收益520元。

  战旗村这块小地面上,实施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农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制度、集体资产股份制、农村产权交易等五项改革,改革推动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资本下乡、人才进村、市场主体再造、优化生产体系、做强做优绿色产品品牌。

  目前,战旗村建成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800多亩,引进和培育榕珍菌业、满江红等16家企业,建成3A风景区,年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实现了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2017年,村集体资产达到46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462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26053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993元。”一位村负责人告诉调研组。

  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也飘扬着如画的改革战旗。5年前的明月村跟其他四川普通农村没有太大差别,乡村生活不算富足却也宁静。

  在调研组召开的座谈会上,明月村村委会主任吴峻江告诉大家,现在的明月村叫明月国际陶艺村,已引进文创类项目45个,2017年,全村接待游客量18万人次,实现销售收入9000余万元。

  明月村的故事要从村子烧制陶瓷的历史说起。因为与邛崃市相邻,明月村自古就采用邛窑的工艺烧制陶瓷,至今仍保留着4口老窑。2012年底,一个叫李敏的民间陶艺师向蒲江县政府提交了一份《邛窑修复报告》,该报告考证了明月村的老窑:明月村的老窑始于隋唐,是四川为数不多的“活着的邛窑”,烧制工艺完整保存了唐代技艺。可惜的是,“5·12”汶川地震中,老窑垮塌。李敏建议,修复老窑,保存文脉。

  对此,蒲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顺势规划项目用地,引进民营资本,策划了“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2014年6月,“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正式启动,“政府搭台、公益助推、文创撬动、产业支撑、旅游合作社联动”的发展模式很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村民”: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清的蜀山窑工坊入驻,作家宁远“远远的阳光房”草木染工作室入驻,诗人阿野带来了朵云艺术咖啡馆……截至目前,明月村已入驻艺术家、设计师100多位,形成了文创项目集群。

  如此众多的投资主体,管理要靠组织的力量。如果村两委没有钱,自然干不了大事。

  文旅是明月村的主业,村里成立了成都明月旅游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村民、政府产业扶持资金入股。股本总额按1∶1∶1等比配备入股资金(政府产业扶持资金不参与分红,3年后转股内退出),合作社统筹明月村范围内的旅游项目建设、运营和乡村旅游发展,并以旅游合作社为主体,指导农户开设特色餐饮,家庭旅馆等创业业态,让当地村民深度参与乡村旅游项目。

  “目前,合作社成功引导周边30多户农户开展特色餐饮等,建设家庭旅舍50多间,共创共享发展态势良好。”吴峻江说。

  战旗村集体经济盘活了“大买卖”,明月村集体经济盘活了众多的“小买卖”。村子、村民、社会资本各得其利,各得其乐。新农村实现了宜居,新农村适合投资,改革让乡村振兴,让新农村更美丽。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