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养殖大鲵奔富路

2018年06月05日 15:02   来源:安徽日报   

  本报通讯员 方克奎本报记者 安耀武

  每天下午5点左右,在太和县赵集乡常保华家庭农场大鲵养殖基地里,农场负责人常天果准时给大鲵幼苗喂食。

  大鲵是我国特有濒危珍稀两栖动物,俗称“娃娃鱼”,素有动物演变“活化石”之称。2014年,常天果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养殖大鲵的成功经验,返乡建立大鲵养殖场试养大鲵,并取得成功,成为皖北平原地区首家养殖大鲵的家庭农场。预计今年农场可销售大鲵4000尾,纯利润60万元。

  2012年,常天果到四川省广汉市打工,出于对大鲵的好奇,他经常到大鲵养殖场观摩学习。 2014年11月,常天果以一尾600元的价格,买了100尾大鲵幼苗,并将自己的平房改建成6个大鲵养鱼池。一开始,由于对大鲵的生活习性了解不深,养殖效果不佳。为此,常天果先后到四川汉中、山西江中等大型大鲵养殖企业学习,对大鲵的饮食、生活环境以及习性进行全面了解。经过3年时间的不断摸索和总结,如今,他已经系统掌握了大鲵养殖技术。

  “‘娃娃鱼’本来都是搁山洞里养的,现在咱们也仿建了山洞,营造和山洞一样的生长环境。水温保持在15度左右,高了、低了都不适合它的生长,包括对水的流动性、清洁度要求也比较高,不能有污染,吃的东西也都是活的。 ”常天果告诉记者。

  养殖取得成功后,常天果去年又投资40万元,建起了50个大鲵养殖池,并从陕西汉中购进了13000多尾大鲵幼苗,开始规模化养殖大鲵。如今,常天果的大鲵养殖场总共养殖19000多尾大鲵。

  太和县水产局局长梁贺告诉记者:“常天果比较钻研养殖大鲵的技术,从小苗养到成鱼,他从水质调控、饲料选配,包括水质调解、鱼的病害防治等方面掌握了一定的经验。他的技术可以在皖北平原地区进行推广。 ”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