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马应寿:笑对坎坷人生

2018年05月25日 16:39   来源:青海日报   范文举 马淑珍

  走进并不宽敞的院子,第一眼便看到一个宽实的背影坐在地上晾晒饲草料。“进来,进来……”宽实背影一边招呼来人进门,一边用双手艰难地向笔者“走”来。笔者这才看清,宽实背影的下身却是两条细瘦畸形的双腿,显然无法站立。说话间,笔者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站”起来不过一米高的回族汉子:一张年过半百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条条皱纹如同雕刻的一般清晰,憨态可掬的笑容里透露着善良,但看不出一丝半点的卑微,那双既要走路又要干活的厚实双手,皴裂出无数条细细的口子,它们在似乎诉说着主人过日子的艰辛。

  这位残疾农民就是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青石嘴镇下吊沟村村民马应寿。

  今年53岁的马应寿为人和善,又乐于助人,自小就颇得村里人喜爱。他生肖属马,又因姓马,因此村里上了年纪的人们对这个自小没了父母的孩子疼惜地叫他“马娃”,顾名思义就是马年生的姓马的娃娃。时间久了,村里人无论长幼都管他叫“马娃”。

  “我现在是全村人的‘马娃’。”笑呵呵的马应寿并不介意小辈们也这么叫他。

  笑对坎坷人生

  两岁那年,噩运降临到马娃的身上,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致使后来双腿不能直立,走路只能靠双手支撑向前挪动。14岁那年,不幸又一次降临在马娃家,马娃的父母先后去世,留下了他们兄弟姐妹6个人,无依无靠,生活艰难。

  虽然自己身有残障,但是作为长兄,他义无反顾地挑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抬灰、翻地、磨地、种地、割田、碾场……这些庄稼活儿,腿脚不灵便的马娃带着两个弟弟样样都要干,饿了开水就上一口干粮,困了就地休息会儿起来再干。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马娃就带着弟弟妹妹到亲戚家借些粮食,艰难地度过青黄不接的日子。

  马娃想起了爷爷临终时对亲戚们说的一句话:“这个娃娃身体这样,将来生活肯定成问题,如果有一天他过不下去找到你们时,你们一定要给娃娃一口饭吃啊。”或许是对爷爷的话有所触动,或许是天生硬朗的骨气,年少时,马娃就决心一定要自食其力过好日子,不想靠着别人过活。

  健全人能做的活儿,马娃几乎都做过。煤矿上运煤、工地上拉沙子、给人运送货物,帮别人打杂……几十年如一日,只要有他能干的活儿绝不放过。他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新衣裳,都是别人送的旧衣服,而且是老大穿完了老二穿,老二穿完了老三穿,一件衣服穿好几年,好多衣服都打满了补丁……就这样,兄妹几个节衣缩食,相依为命,用不多的收入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转眼,弟弟妹妹们到了婚嫁的年龄,尽管家里条件十分拮据,但是马娃依然尽力操办弟弟妹妹们的婚事,娶的娶,嫁的嫁,给他们一个个组建起了幸福的小家庭。

  “我是大哥嘛,父母不在了,我就该尽到父母的责任。”等弟弟妹妹婚姻都有了着落,马娃才开始想着也该给自己张罗个媳妇。

  2006年,经人介绍,马娃娶上了媳妇,他们生了两个健康聪明的孩子,看着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女,马娃心里充溢着满满的幸福。

  倾尽所有也要让娃娃们读书

  “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这句话他时常挂在嘴边。马娃最大的遗憾是自己没有上过学,所以他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坚持要让两个孩子上学读书,绝不能让自己的遭遇在孩子们身上重演。他用自己辛酸的经历教育和鼓励子女要努力学习,奋发有为,将来能够学有所成。

  得知孩子们在学校表现优秀,老师对两个孩子评价挺好时,马娃欣慰地笑了。“我一定要让两个娃娃上好学,当今社会没有文化知识最可怕。因为身体和家庭条件的限制,我没有进过学堂,但我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再苦再难也不能耽误娃娃上学。”马娃常常教导两个孩子要努力读书,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人要是没有文化知识光有钱,就像绣花的枕头,外面看着光鲜,但里面是一包草啊。”马娃笑呵呵地说道,“再说,孩子学好知识,以后用科学的方法来养牛,岂不是更好?”可喜的是,两个孩子都很争气,在班里都是尖子生。“孩子学习好,我受再多苦也值得。”说着,马娃拿出了孩子在学校里获得的很多奖状给我们看,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

  守信经营 赢得良好口碑

  马娃是个闲不住的人,有了家,劲头更大了。成家后,马娃卖掉了家里的两头牛犊,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做起了“跑摩的”的营生。那时候,不光载客,也给人送牛羊。也正是在这送牛羊的过程里,马娃摸上了牛羊贩运的门道。

  “树挪死,人挪活。”在马娃看来,想脱离贫穷就要变。守着一亩三分地,虽能勉强糊口,但是那样过日子就没了奔头。于是,马娃开始做起了贩运牛犊的生意。起初,马娃从就近地方买来几只牛犊圈养,然后卖到市场上赚取一些差价,1头牛犊有100元的利润。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同村的马德清找上了马娃。今年34岁的马德清早就知道马娃在牛犊贩运方面经验丰富,而且为人忠厚老实,希望和他一起做生意。马娃也正需要这样一个年轻得力的帮手。两人一拍即合,合伙做起了牛犊贩运的生意。

  “马哥不仅好相处,而且诚信经商,是个值得信赖的人。”马德清说。去年有一天,他们本来商量好要去甘肃张掖拉牛,但当天快要出发的时候马德清的亲戚突然来电话,说家里出了事,需要他赶去帮忙。当时,马娃毫不犹豫地爬上车对马德清说:“那边事情紧急,你赶紧去处理,拉牛的事儿你就别操心了。”“说实话我很感动,当时心里暗暗认定他就是我的老大哥。”那趟牛拉回来后,马娃把所有的账目记在小本上,算得清清楚楚。好多次合伙人有事走不开,马娃都是雇人和他一起去张掖。从门源到张掖,来回500多公里的路程,次次都是凌晨出发,只为省下那一晚的住宿费。“只要付出了就会有回报,去年不到一年,我俩跑张掖拉牛有50多趟,每人挣了4万多元。”马德清高兴地说。

  精准扶贫识别时,马娃被确定为建档立卡户。一家4口每人有6400元扶贫款,马娃用这钱买了两头母牛。“贩运的都是牛犊,有时候一时卖不出去就得在家用牛奶养着。”说起贩牛的话题,不善言谈的马娃来了兴趣,“牲口挨冻受饿是要掉价的,所以我在家门口盖了一座牛棚,就再也不怕风吹雨打了。”

  看着牛棚里正在悠闲吃草的大小十来头牛,马娃说起了这些年在贩运牛犊时遇到的种种困难。记得有一次,他和马德清拉着一车牛犊从张掖赶往门源,路上遇到了一场大雨,结果两头牛犊死在路上。这对原本就资金紧张的他俩来说损失很大。“但是,这些损失也给我们积累了经验”,面对困难,马娃总是很乐观。

  自从做起了牛生意,马娃干劲十足。每天天不亮就拖着残疾的双腿起来干活,拌饲料,挤牛奶,清理牛舍,晾晒饲草料,一直忙到中午,才吃第一顿饭。马娃凭着一股倔劲儿,与命运顽强抗争,靠自己的双手走上了脱贫之路。

  后来,马娃一家被评定为低保户,一家4口人一年能领9600元的低保金,一年的残疾补助金也有2400元,这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你一家就是光靠着这几笔补助也能过上温饱的日子,何必吃这么大的苦?”曾经有人这样劝过马娃,但是他却说:“如今国家的扶贫政策这么好,我要抓住这个机会,努力脱贫致富,不能光想着去伸手。拖着腿能挣回来一口吃的,就不能坐着等靠要啊。国家的政策虽然好,但是老想着偷懒让国家养活,这想法要不得!”

  乐于助人 常怀感恩之心

  “做人一辈子,人品做底子。”马娃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热心肠人。他养牛经验丰富,村里谁家的牛生病了,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马娃帮忙,而他从没有因为身体残疾而推脱过。而且村民们只要按照他说的方法给牛治疗,牛很快就好了,大家形象地称他为“马兽医”。

  在村民马国保家,马国保指着一头小牛对笔者高兴地说:“你们看,这就是一个月前马大哥帮忙接生的那头小牛,已经长这么大了。”原来,2月份的一天,马国保两口子因为有事外出,家里只剩孩子一个人,那天正赶上母牛要生产,孩子在焦急中想到了马娃,立即跑到他家请求帮忙,马娃连忙赶过去帮忙给牛接生。等马国保回来时,母牛已经安全产犊了。谈话间,马娃仔细查看了小牛的状况,告诉马国保应该给牛喂食一种叫“奶宝”的营养饲料,与苞谷、青稞、麻渣等拌在一起,每天给小牛喂食两顿,只要营养跟得上,小牛自然会越长越好。“平时养牲畜过程中我喜欢琢磨,积累了很多经验,现在我也算是半个兽医了,很多群众都找我帮忙,除了大病之外平常的消化不好、营养不良等小毛病我都能治疗。”马娃自信地说。

  有一次,半夜1时左右,马娃的电话铃声急促地响了,电话那边是离他家较远的村民马吉军。电话里,声音焦急而恳切:“马叔,快帮帮忙,我媳妇快生了,给好几个人打电话都不愿意来,家里没车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挂了电话马娃一轱辘从床上爬起来赶紧穿起了衣服,妻子劝他:“你腿脚不便,黑灯瞎火的就别去了。”可他说:“这关系到大人和孩子两条命,我可不能坐着不管。”就这样,他开着三轮摩托车匆忙赶去马吉军家,帮忙把人送到了镇上的医院。

  平常谁家盖房子,只要马娃看见了,都会力所能及地去搭把手。砍砖、抹房泥、钉踏板……只要是他能做的他都争着去做。每年10月份是当地的秋收时节,马娃经常帮别人装运捆子,有时他装的捆子数量比正常人装的还要多。

  生活艰难从来不说,劳累辛苦一声不吭,自己的困难默默克服,别人的困难放在心上,这就是一个农村汉子的责任与担当。

  不知不觉间,马娃已经成为众人心中的强者,他虽然是个残疾人,但他的一言一行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间,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的,他用双手托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