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改革创新 加速文化产业扶贫

2018年05月18日 11:31   来源:宁夏日报   贺姗姗

  你能相信,一副小小的扑克牌,会被博物馆收藏吗?

  这样的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日前,一套印有枸杞主题剪纸的“枸杞扑克牌”被瑞士一家博物馆收藏。设计这套扑克牌的,是中宁县刺绣项目传承人及中卫市剪纸项目传承人李淑英。在当地政府帮扶下,李淑英把自己的手艺变成了一项富民产业,先后培训建档立卡人员上千名,带领她们将杞乡剪纸刺绣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本报5月14日报道)

  这就是文化产业的魅力所在。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产业兴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正所谓“产业兴,百业兴”。在传统观念里,一提到产业扶贫,似乎就是养牛养羊,就是大棚蔬菜。其实,让钱袋子鼓起来的方式多种多样。作为一种生产力,文化会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和更强的竞争力,把文化产业化,同样可以大力促进脱贫富民。

  生活中类似的成功案例处处可寻。

  比如,黄渠桥羊羔肉。过去,这只是当地一种名小吃,但近年来,平罗县黄渠桥镇深入挖掘特色文化,依托黄渠桥爆炒羊羔肉、老豆腐等四大当地名小吃,做强做优特色美食产业,先后举办了两届特色美食(羊羔肉)暨乡村旅游文化节,实现经营收入1300余万元,带动了更多群众就近就业。

  再比如,隆德魏氏砖雕。作为一项已经有12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魏氏砖雕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以前,这项手艺只是家族传承、手工制作、小窑烧造、小量销售。如今,通过产业化这条路,砖雕产品远销山东、新疆,同村许多贫困村民因此而受益,人均年净收入达2万余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授人以渔”也要因地制宜、精准识别。毕竟,每一块土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根据贫困地区的个体差异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打造适合自身的文化产业,才有可能助力脱贫富民、实现乡村振兴。

  这其中,特别需要我们做到的,就是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尤其是过去那种“文化是小产业、带不来经济效益”的旧观念必须转变;那种一味“等靠要”,不敢大胆尝试、走向市场的老做法应当摒弃;那种只注重硬发展、忽视软文化,没有意识到精神财富同样能“富口袋”的“老套套”也需要改变。否则,文化扶贫就只会停留在寓教于乐的层次,得不到提升和拓展。

  这对各级政府无疑考验巨大。但是,只要秉持一个原则——善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经济元素和商业契机,将贫困地区的独特资源与文化产品的产出高度互联,为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内涵,打造更多的“原生态”“衍生态”产品,那么,文化力量必将为脱贫富民和乡村振兴“再添一把火”。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