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苏尔吉:产业强,乡村振兴底气壮

2018年05月14日 10:43   来源:青海日报   林玟均

  本报记者 林玟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五个振兴”,指出要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方面系统推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中之重。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农业强,产业必须强。在西宁市湟中县共和镇苏尔吉村,产业升级、三产融合、农民增收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开。

  “八龙山”下蔬菜村

  距西宁市32公里的苏尔吉村平均海拔2651米,属浅山地区。苏尔吉村的地理位置相当特别,东西两侧的山岭上沟壑众多,众多的沟壑同时将东西两侧的山岭切割成八座山丘,并以前营沟为对称轴东西两侧各四座。因此,人们习惯将两侧的山岭合称为“八龙山”,“八龙山”下的苏尔吉村被称为“八龙庄”。

  苏尔吉是个远近闻名的“蔬菜村”,“八龙山”下蔬菜村由此得名。

  春分时节,走进湟中县共和镇苏吉尔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王顺家,只见大门紧锁。身为村会计的妻子忙于参加镇上的工作安排会,一大早出门了。王顺一人开着三轮摩托车到离家不远的山地里浇水灌溉。

  我们闻讯驱车前往,尽管路两旁的景致依旧显得苍白、萧条,但冰雪消融中,却感到春回大地风光好,喜上心头气象新。

  停车驻足。只见,山脚下,水渠上游流下来的水量充足,山脚下的农田明显看到一块块已经湿润。山上,脚穿泥鞋,手拿铁锹的王顺埋头侍弄着耕地。

  看到我们,王顺迎向前笑着说,春分也是我们农忙的开始,要抓紧农时春耕春灌,以保证后期的蔬菜种植。问及今年打算种多少亩蔬菜时,王顺底气十足:“去年我家种植69亩(4.6公顷),主要作物有油菜、西兰花和大白菜。虽然家里只有我和妻子两个劳动力,春耕租用机器、收获季雇用劳工增加了一部分的生产成本,但依然有9万多元的利润呢!”

  王顺一边给记者算着“生意账”,一边不停地侍弄着脚下的耕地,脸上满是骄傲,幸福感溢于言表。“今年计划种50亩(3.33公顷)菠菜、40亩(2.67公顷)当归,相信2018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和王顺一样,全村303户,60%的人家靠种植蔬菜发家致富,全村有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7个。照村党支部书记苏生成的话说,蔬菜种植在这里已渐成气候,每一个种植户都可以称得上是“蔬菜种植专家”。

  而“蔬菜村”、“蔬菜种植专家”却不是凭空而来。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

  一条转型发展、

  乡村振兴的实路子

  “两山夹一沟”,处于峡谷地形的苏尔吉村是一个美丽乡村,今天也是远近闻名的蔬菜大村,该村“苏尔吉牌”山地蔬菜远销八方。依靠着蔬菜产业,村民们盖起了二层小楼,买来了小轿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然而,过去,产业空白、生活艰难,村民在人均只有2亩(0.13公顷)的山地上种着老三样,年复一年。生活困难导致人心涣散。群众强烈要求选出一个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好支书、好带头人。

  2000年,苏生成高票当选苏尔吉村党支部书记。“我是一名党员,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是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必须做到。”坐在多年前修建,装修已经过时,房间摆设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房子里,回忆起当年初任书记时的艰难,苏尔吉村党支部书记苏生成初心不改。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苏生成下定决心,走调整产业结构,规模化种植无公害蔬菜的路子。从未种植过蔬菜,没技术缺经验的村民们,谁也不愿冒险。为了说服大家,他到乐都学习种菜技术,当年成功试种荷兰豆。

  苏生成坦言,在当时,党员带头种植蔬菜起到关键作用。要求每个党员必须带头种菜,一时间,全村党员行动起来种植地膜大白菜,不成想试种成功。有了甜头,第二年,不用动员,群众主动跟着种起了菜。从最初的4公顷到53公顷,再到去年的173公顷,如今,蔬菜种植已成苏尔吉村主导产业。

  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苏尔吉村按照西宁市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的总思路,探索出了一条转型发展、乡村振兴的实路子。

  每年春分过后,浇水、点播……大田耕种的火热场面,在苏尔吉村随处可见。全村蔬菜种植规模在20亩(1.3公顷)以上的农户有60多户,每年6月至10月中旬,每天两三吨各类蔬菜销往西宁,甚至省外。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芳自豪地说,这是规模效应。

  成立苏尔吉蔬菜种植营销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注册登记“苏尔吉牌”商标,扩大蔬菜集中连片种植规模,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700元增长到2017年的9600元。

  积极打造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蔬菜产业一体化销售平台,建设无公害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站,建成500吨保鲜库2座、蔬菜加工包装车间1处,2000吨交易大棚1座、蔬菜直销点6处,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最后一公里”。今天,苏尔吉村蔬菜产业,已经由传统蔬菜种植业向蔬菜种植加工一条龙产业模式转变。

  站在占地7亩(0.47公顷)的苏尔吉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手指着去年刚建成蔬菜交易大棚,苏生成说,现在北京、上海、郑州等大城市的超市、餐桌都能见到我们种的“苏尔吉牌”大白菜、西兰花、娃娃菜、菠菜等无公害蔬菜。

  2017年,全村生产蔬菜500吨,从蔬菜种植到产出,仅支出劳动力工资达170万元,带动周边越来越多的农户从事蔬菜种植和相关产业。

  的确,在仅有的土地上发展蔬菜产业,在全省蔬菜市场的份额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苏尔吉真正做到了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有底气。

  拓展产业链条,

  发展乡村旅游,势在必行

  去年夏末秋初,在苏生成的带领下,我们曾驱车沿着硬化的山间柏油道路来到扎隆岭,站在观景台向远处眺望,眼前,苏尔吉这个被青山环抱的小山庄很是静谧:露天蔬菜绿意盎然、等待收获。一座座独具农家特色的楼院门前停满轿车,功能齐全的村民文化广场上孩童奔跑嬉闹,一幅幅画面展现出一个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新农村景象。

  无旅游不产业。谈及乡村振兴战略,苏生成想的更深一步:“乡村振兴不只是改变我们农村的物质生活,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只靠单一的蔬菜种植挣钱,下一步,要齐心协力发展集农事体验、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在苏生成心里,苏尔吉的乡村旅游一定是让村民搬进高楼大厦过城里人的生活,让城里人租农家小院享受田院生活的新模式。

  “在今天苏尔吉蔬菜产业进入瓶颈时期,拓展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势在必行。”王芳说,苏尔吉人不仅要吃上“蔬菜饭”,还要吃上“旅游饭”,实现苏尔吉产业发展二次转型升级。

  吃上“旅游饭”,苏尔吉人同样底气十足。首届苏尔吉高原蔬菜采摘暨美食节,为期三天,共接待省内外游客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万余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苏尔吉人看到了希望。

  投资80万元,能容纳200多人的张家尕院,自试营业一个月来,平均每天都有五六桌客人,最多的一天达到15桌。老板张生强夫妇原本在外打工,看到村里环境改观,商机无限,依然回乡,将打工挣的钱全部投入经营农家乐。张生强说,凭着村里的蔬菜产业,再依托村里正在兴起的乡村旅游业,相信生意会越来越红火。

  依托宗喀巴母亲故居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观景平台、农耕文化园、花圃等3处,修建贫困户“致富”购物亭15处,硬化景区观光道路8.7公里,环村田间路7公里,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

  目前,“乡愁”主题农耕文化展示园已基本建成,今后还要发展徒步观光旅游。采访中,苏生成一再表示,前进的道路还很长很长,肩上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产业兴、农民乐。新时代的乡村该如何发展一直是苏生成和村“两委”班子思考的问题。望着山丘上一块块即将开耕的土地,苏生成初心不改:“让产业更加兴旺,生态更加宜居,乡风更加文明,农民生活更加富裕,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