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贫困户杨寿德:养牛养出“牛日子” 44岁终于娶上媳妇

2018年05月14日 10:42   来源:青海日报   赵 睿

  “身体残疾、没有一技之长,家中还有患病老母亲,谁家也不愿把姑娘嫁给我。”就这样活了40多年的杨寿德,以为就要这样穷一辈子了。然而,在2015年他的生活发生了转折,靠着养牛赚了钱致了富,扬眉吐气地过起了养牛的好日子。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山乡古娄马场村山大沟深,是重点贫困村,当地人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种地、养牛、外出务工,但因为地理条件饲养品种的限制,村民的生活非常贫困。杨寿德是这个村的贫困户,从小患有肢体残疾,母亲常年患病,哥哥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一家3口人靠种地为生。为了撑起这个贫困潦倒的家庭,他挖过虫草、工地上干过苦力,想尽一切办法挣钱养家,却差点被突如其来的厄运打垮:“五年前,母亲出车祸之后还得了肝硬化,为了给她治病我们花光家里所有的钱还欠下一堆债,觉得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2015年,扶贫第一书记及扶贫干部的到来,给他带来了希望。西宁市财政局派驻马场村的第一书记曹喜忠和扶贫干部王顺在了解到杨寿德家的情况后,告知他扶贫工作队近期将协调几家龙头企业签订饲草和马铃薯订单收购协议,鼓励他积极种植饲草和马铃薯,通过发展生产来增加收入。听到这个消息,杨寿德兄弟两人合计了一下,第二天,他们就挨家挨户流转土地,最终,流转了土地13.33公顷,开始种植青饲草。

  随后,扶贫干部又建议杨寿德靠养殖业脱贫,“马场村家家户户都养牛,是该村的传统产业,但是大家几乎没想过靠它赚钱,对我们的这一提议也不怎么响应。”王顺回忆说。一直在村里的人因为不了解而怀疑,而像杨寿德这样外出务工过的人,主要是因为风险而迟疑。不过,这提议却在杨寿德心中撒下了星星之火,让他在顾虑重重的同时,又充满了憧憬。

  看他有意愿,扶贫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几次上门给他讲解政策,也给他的家人做工作,终于使杨寿德放下了思想负担,决定奋力一搏。扶贫干部为村里争取来了畜棚改造项目、联系了省级龙头企业,解决了村民露天散养、品种不良和收益不好的实际困难,通过财政资金补助和企业帮扶的方式,让大多数贫困户家盖起了规范的新型畜棚,圈养起夏洛来和西门塔尔良种肉牛。通过无息贷款、互助资金的帮扶,杨寿德和另外四位村民成立了大通辉达养殖专业合作社。杨寿德说:“我家之前搭建的简易牛舍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新型畜棚,面积有420平方米,通风口、排便口样样俱全”。看着新型的牛棚和这从来没见过的“大家伙”,大家干劲十足,通过饲草种植和牛的繁育,2016年底合作社收入达到36000元,家庭收入有了大幅度提升。

  看到杨寿德致富的经历,村里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也有了动力。不少村民加入合作社,规模得到了较大发展,现有标准化牛棚840平方米,草料棚400平方米,存栏良种肉牛72头(其中牛犊16头),年出栏肉牛40余头。杨寿德致富不忘惠乡里,主动吸纳村里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以入股或雇佣的方式增加他们的收入,带动贫困户53户。

  在家搞产业能致富也可顾家,杨寿德感觉活得踏实又有奔头:“我一个残疾人,以前都被人照顾,现在能照顾别人特别有成就感”。今年,44岁的杨寿德终于娶上了媳妇,因为收入稳增,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说这一切都是因为党的好政策和扶贫干部的支持,他一定会好好珍惜这养牛养出的好日子,和全村人一起让生活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