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齐动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决心之大,前所未有。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平均减少1300多万,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剩下的大多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尤其是还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少数地方的扶贫干部疲于应付名目繁多的表格和检查,腾不出手干实际工作;有的贫困户精准扶贫贷款领到没多久就被认定为“脱贫”;在脱贫验收时,部分收入被夸大;部分村两委班子能力不强,无人干事、无钱办事……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读者心声,亟待引起重视。
面对难啃的“硬骨头”以及出现的新问题,任务更艰巨,情况更复杂,更需要沉住气、耐下心,下足“绣花”功夫。
“绣花”应秉持恒心,不“跳针脱线”。从结构上看,现有贫困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在群体分布上,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没有近路可走,必须像绣花一样压实一针一线,不能跳针脱线。各级党委、政府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上给予倾斜,一线扶贫干部更要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投入脱贫攻坚战中。
解决新问题有责任心,不敷衍塞责。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比如贫困人口识别有偏差、上马项目水土不服、产业红利如何持续惠及老百姓,等等。就拿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来说,有读者来信反映,目前对老年人家庭如何认定贫困存在两难。在农村,子女结婚后通常另立户头,年迈的父母单立户头,住在破败不堪的旧房。可是,子女却生活条件富足,甚至在城里有房有车。如何细致甄别,考验扶贫干部责任心。扶贫对象家底不清,没扶到贫扶了富,真正贫困的却没得到扶,扶贫效果会大打折扣。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敢于担当、积极解决,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突破“最后一公里”要有耐心,不搞“花架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很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去年,陕西米脂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及3名副主任被“集体免职”一事曾引发关注。原因是米脂县在扶贫工作中存在问题,贫困补贴资金都是5000元,产业扶贫都是“买羊”,种地扶贫都是“买刨刨机”。不能因户施策,而是一律“买羊”“买刨刨机”,岂能脱真贫、真脱贫?贫有千种、困有百样,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一刀切显然行不通。
聚焦难点、精准发力,我们一定能拔穷根、摘穷帽,打赢脱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