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新春走基层:脱贫奔小康 不落残疾人

2018年02月24日 09:4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黄腊乡残疾人“托联体”的残疾人在缝制布依族服装。

  日前,中国残联组织的由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等7家媒体组成的“新春走基层”采访组,深入到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铜仁市石阡县,采访当地残疾人生活、康复、生产等状况,记录残疾人在当地政府带领下自强不息奔小康的生动场景。

  “爱心小镇”爱心多

  1月24日,采访组来到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的“百合花·爱心小镇”残疾人托养中心。西秀区残联理事长范华向记者介绍,这里采取“托养+就业”“集中供养、康养融合”模式,让残疾人集中生活、集中康复和就业,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

  檀木世家工艺品公司是小镇引进的众多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司之一,生产各种木制工艺品,木材原料来自阿根廷、缅甸等国家。公司老板赖贤友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他介绍,工厂现有28名工人,残疾人12名,另外还有24名残疾人在家加工工艺品。

  31岁的陈三妹,务农时不慎从树上摔下致高位截瘫,突然的变故曾让她一蹶不振。后来,范华得知了陈三妹的消息,对她进行了心理疏导,劝说她到百合花小镇从事檀木工艺品加工。现在,她每个月可以挣2000多元钱,生活有了很大改观,她也重新找回了自信,脸上的笑容可以证明。

  安顺市委常委、西秀区区委书记郭伟谊介绍,“百合花·爱心小镇”投资16亿元,是残疾人集中居住、康复、就业、教育的温馨家园,按照公私合营模式向社会公开募集资本实施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5.3亿元,标准化厂房、300套公寓、食堂、康复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主体功能,将于今年3月投入使用。

  在西秀区黄腊乡,采访组参观了由残疾人托养中心、敬老院与服装加工企业组成的“托联体”,残疾人与健全人一起加工布依族服装,由残疾人手工刺绣的图案令人赞叹。这是“托养+就业”助力残疾人脱贫的又一成功实践。

  “三变”带来新收益

  1月25日,冰冻雨雪天气导致盘山公路更加难行。一路颠簸,记者来到海拔约800米的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葛容村。

  在82岁的肢残老人周平昌家,老人正在火盆边取暖,旁边的灶台上方挂满了腊肉。她们一家4口,只有儿子一个劳动力,儿媳是多重残疾人,孙女才9岁。

  石阡县残联副理事长杨芸介绍,县残联为老人和儿媳用残保金入股了村里的合作社,每到年底都能拿到分红。

  老人说,她的儿子被安排在合作社做零工,每天有七八十元报酬,加上低保、粮食直补等政策补贴,全家一年有3万元左右收入。这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切身利益,让老人十分感激。

  在周平昌老人家里,小孙女最喜欢的是能洗热水澡的卫生间,这是政府出钱修的,墙上还有残疾人常用的扶手。

  铜仁市残联副理事长蔡承米说,近年来,石阡县创新提出“三资三变”,即将残保金变股金、将爱心款变股金、将扶持资金变股金的做法,让扶贫方式从“输血”转向“造血”,让没有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不掏腰包也能分红,进而脱贫。

  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

  为了帮助困难残疾人脱贫奔小康,各地方党委、政府想方设法,积极探索,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

  为了吸引适合残疾人就业的优质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百合花·爱心小镇”,安顺市西秀区制定了系列优惠政策,只要企业入住残疾人托养中心就一律免除3年租金,同时对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全部用工30%以上的,还有其他优惠政策。

  郭伟谊说,“百合花·爱心小镇”建设完成,贫困残疾人入住后,通过项目申报、财政奖补、小镇经营性资产收入等偿还社会资本投入,通过市场化运营、国有资产增值等方式推动小镇加快发展。

  石阡县是温泉之乡,闻名遐迩,其奇特之处在于泉水既可洗浴,也可直接饮用,石阡还是苔茶之乡。县委副书记周迪说,石阡县积极发挥苔茶等资源优势,推动残疾人就业,由县、乡两级残联组成工作组进村入户、深入摸底,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做到“一户不落,一个不漏”,为他们出资入股生产合作社,每年年底按纯利润60%参与分红,力争让全县残疾人实现同步小康!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