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率先脱贫“获得感”满满 向更美好生活出发!

2018年01月30日 10:32   来源:农民日报   

  编者按:这是一份闪亮的成绩单,据国务院扶贫办消息,2017年全国至少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人,并实现历史上首次贫困县数量减少,继年初井冈山、兰考县率先脱贫,年尾又有9个省区市26个县全部脱贫摘帽。

  河南省滑县、西藏亚东县、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当地贫困户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一路走来,没有谁比他们的感受更真切,没有谁比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更满怀期待。

  河南滑县韩清亮

  从一穷二白到想当厂长

  

  韩清亮在村里的木材企业打零工

  尚明达 本报记者张培奇范亚旭文/图

  眼下正值寒冬时节,室外虽天寒地冻,但阻挡不了韩清亮干事的激情。“来,里边请,屋里有暖气,我给你们倒点热水暖暖身。”1月24日,记者来到了河南省滑县城关镇东唐庄村韩清亮的家,刚进家门,精神抖擞、热情好客的他就放下手中的木材活和记者打招呼。

  已年过六旬的韩清亮,40多岁时才娶媳妇,后有了一个儿子。以前由于没手艺,也没有稳定工作,日子越过越穷,后来媳妇扔下了他和孩子离家出走了。韩清亮从此开始精神颓废,就连养的几只羊也饿死了。2014年,韩清亮的情况引起了县扶贫干部的重视,城关镇原党委书记李朝阁和副镇长陈孝超成了他的定向帮扶人。“当我们了解到老韩家里的情况后,就为他们父子俩办理了低保,经常去找他聊天谈心,鼓励他积极劳动,树立他的信心。”陈孝超说。

  刚开始,周围的邻居都认为老韩不会再努力了,谁去帮扶都白搭。但两位扶贫干部却始终不肯放弃,他们曾苦口婆心地劝他:“你不是一个人活着,得为娃着想呀。如果你不发奋,不努力培养娃,将来娃可能过得比你还苦。”慢慢地,通过多次谈心韩清亮被感动了,他决定靠自己的双手勤劳持家,开始做起了收购废木材的生意。自此,他风里来雨里去,赚了一些钱,精气神和干劲儿也越来越足了。2016年,滑县核查脱贫户时,韩清亮顺利实现脱贫。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滑县针对贫困户精准施策,分类引导,打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我们按照产业扶持、转移就业、企业带贫、社会保障、特殊救助‘五路齐驱’的工作思路,趟清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扶贫措施,强化贫困户自我脱贫意识,扶其精气神,引导其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滑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陈忠说。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思路。针对韩清亮的情况,滑县相关部门为其修缮了房屋,增添了设备,并通过分析致贫原因,对他实施了光伏扶贫和企业带贫,引导他发展。2015年,韩清亮在医院做了静脉曲张手术,经过医疗救助后,不仅费用全免了,还收到了1500元的慰问金。“如今,俺老韩也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了,加上俺家6亩地的收成,我一年收入2万多元呢。”韩清亮高兴地告诉记者。

  尝到脱贫致富甜头的韩清亮还有创业的打算。“下一步,我想办一个木板厂,靠自己的双手去培养儿子,报答社会。”韩清亮说。如今的韩清亮,不仅干劲十足,话也逐渐多了,开始主动和村里的街坊邻里聊天,原来的贫困户一跃成为村里的致富能手。

  去年11月1日国务院扶贫办宣布的滑县为全国26个集中脱贫摘帽贫困县之一。“我们始终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宣讲政策、教育引导、示范带动等系列措施,让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提升,干事创业的激情涌动、活力迸发,全县5.6万贫困人口均实现了创业就业,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安阳市委常委、滑县县委书记董良鸿说。

  西藏亚东县扎西丹增

  用双手“编织”幸福 

  

    扎西丹增在加工车间纺线。

  本报见习记者李鹏文/图

  在西藏亚东县有一个神女峰羊牛毛加工专业合作社,是贫困户扎西丹增建立的。在帕里镇二居委农牧民眼里,扎西丹增就是个“穷折腾”。

  “什么都干过,放过牛、打过零工、开过石材、当过驾驶员。”30岁出头的扎西丹增打工生涯已经有10多个年头。5年前当他从深山中搬到帕里镇二居委时几乎一无所有,连住的土坯房子都是租来的。结婚后,一张嘴变成了四张嘴,他虽然在邻乡应聘了公益性岗位,但收入远不够养家糊口。

  一声脱贫攻坚令下,扎西丹增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和妻子多珍有了稳定工作,先后当上了村水生态和林业生态管理员,每人每年有3000元的岗位补助。小儿子享受无劳力定向补助,每年补助近千元。而且多年悬在心头的住房问题也解决了,政府帮他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13万元,建起了藏式小楼,扎西丹增一家在宽敞明亮的新家度过了2017年春节。

  “藏毯、氆氇、围裙、毛垫这些都是我们藏民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家家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而且我们亚东是旅游胜地,来的游客谁不带点民族特色的纪念品回去。”扎西丹增盯上了传统民族手工业,“这些手工制品都是自作自用,一半以上妇女都有这手艺,不少家里都还有传统藏式织布机,而制作这些藏式生活用品的主要原料羊毛、牛毛在本地应有尽有。为什么不利用亚东旅游优势、传统文化优势、闲散劳动力的优势,把民族手工业做起来?既做生活必需品,也做旅游纪念品。”

  “穷小子”开始“穷折腾”,没钱,就找合伙人,成立合作社,一家一户的去游说,在成立合作社的过程中,他更倾向于跟他有相似情况的——贫困户,他说“只有受过穷,才能吃得苦,脱贫致富的愿望才更强烈”。他筹到了38万元,合作社顺利成立。合作社就在扎西丹增的家里,除了留出两间房子自家住,连上院子在内全部成了加工车间,院子狭长,是搓线、捻线的地方,屋内除陈列产品,摆放了3台藏式木制织布机,吱呀吱呀,纺锤穿梭,织着扎西丹增的梦想。“这个很畅销,舍得用料,近20色毛纱,色彩艳丽。”扎西丹增掂起一个紧致厚实的邦典,又拿起一个围裙,“现在多是用羊毛做围裙,这个是牛毛围裙,保暖、舒适性也没得说。”村里闲散劳力组织起来了,朋多、琼卓嘎这些之前除了放牧、挖虫草没有其他营生的重新拿起了织布机,白玛卓嘎身有残疾,但捻线这个活还是干得来。产品越来越走俏,琼卓玛没想到:“原来我手上就藏着‘宝’,一个卡垫三五天织完,就值好几百元。”销路也越来越宽,不止在本县销售,不少还卖到尼泊尔和印度,收入也在节节攀升,合作社人均增收近2万元。

  “自己富不算富,去年跟我一起3个贫困户都富了。脱真贫、真脱贫,国家给了好政策,有了生活保障,没了后顾之忧,收入要节节高,必须靠产业。”屋内阳光倾洒,扎西丹增蹲着开始干属于他的一道工序——纺线,只见他一双灵巧的手扯着细细的毛纺,编织着幸福未来。 

  青海河南县扎西才让

  新房新业更添新期盼

  1月25日,扎西才让(左二)在新居和家人一起观看青海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开幕式直播

  本报记者郜晋亮文/图

  腊八时节,寒冷的天气依然笼罩着整个县城。以往的日子里,扎西才让一家人只能围着用牛粪烧火的炉子取暖。如今,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扎西才让是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阿木乎村的一个普通牧民,与村里的许多牧户相比,他们一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好。900多亩草场,10几头牛,靠着这一点点生产资料,每年家里的收入并不多,而这笔收入的一大半还要用于妻子的医药费。因此,在精准识别时被确定为一般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发展动力不足。

  2017年10月20日,多么平常的一天,但对扎西才让一家来说,却意义非凡。他们拿到了易地搬迁新房的钥匙,并将家里的草场和牛全部交给了自己的哥哥代养。几天后,扎西才让添置好了几样新家具,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从草原搬到了县城。回想起搬家时的情形,扎西才让忍不住激动心情:“党的恩情我们一家永远不会忘。”

  阿木乎村的联点干部仁青措告诉记者,易地搬迁的房子标准是80平方米,每套房子的造价差不多20多万元,易地搬迁的贫困牧民群众每户只需要自筹1万元,而且这1万元包含了一年的物业、水电、取暖等费用。

  在扎西才让眼里,城里的房子与村里的相比有很多优点,有限电视、自来水、网络一应俱全,不过最大的优点还是取暖。“我们再也不用靠烧牛粪取暖了。”除了这些最容易看到,触摸到的感受之外,扎西才让的观念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

  不过,光解决了房子的问题,还不能保证扎西才让能真正脱贫并且富起来。要彻底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就要让他口袋里有工资,身上有技能,这才是精准脱贫的治本之策。

  每月两次的环境整治日活动,不定期的禁牧减畜任务核查,这是扎西才让当上草原管护员后最主要的两项工作。他告诉记者,这个工作能让他每月领到1800元固定工资,是他们一家目前最大的一笔收入。而且,这个工作并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其他时间他会积极参加扶贫技能培训。

  这几年来,扎西才让学到了不少本事,挖掘机、电焊、汽车修理。在他看来,最拿手的要算是汽车修理。他说:“在村里的时候,朋友们的车有点问题都会来找我修,我琢磨能不能到县城去打工,给家里多挣点钱。不过那时住的地方离县城远,来回一趟很不容易。现在搬进了县城,我一定努力在今年找到一份修理汽车的工作。”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子,洒满了幸福和希望。说起2017年的收入,扎西才让细细地算了一笔账:出售牛犊的收入、草原管护员的工资、村里合作社的分红、草原保护补助金、挖虫草的收入、低保收入、企业帮扶的资金,这些加起来差不多有6万元。在扎西才让的脸上总能看到自信的微笑。 

  退得出还要稳得住 

  缪翼

  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所盼。从韩清亮、扎西丹增、扎西才让的口中,听到的是率先脱贫的心声;从他们的脸上,看到的是幸福美满的笑颜;从他们的精气神中,感到的是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2017年,全国有28个县迎来了重大节点——脱贫摘帽。而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实现摘帽退出只是脱贫攻坚征程上的阶段性胜利,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确保贫困群众退得出、稳得住,依然是今后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不但要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要在脱贫攻坚期内,始终保持脱贫攻坚支持政策的延续性,继续坚持“脱贫不脱政策,摘帽不摘责任”,继续在教育、医疗、产业发展、民政救济等方面持续给与大力扶持。同时,把所有退出的县继续纳入扶贫考核之列,重点考核脱贫稳定情况和边缘人群稳定情况。

  如何能“脱贫不返贫”?井冈山一直在进行“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的探索。眼下,已经成功探索了“三变”的产业“造血”模式,整合盘活资源,变资源为资产,变资金为股金,变农民为股东,使农民从仅收租金,变成长久坐拥租金、佣金、股金“三金”,有效增强了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让贫困户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

  对于“摘帽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四川省南部县也给出了答案。虽说该县2017年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7%,顺利脱贫摘帽,但认识到尚未实现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的现状,做出了“从稳定产业、稳定就业、稳定保障等方面解决问题,还有一部分需要通过政策兜底解决,要重点倾斜、重点帮扶、重点突破”的决策。

  脱贫攻坚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花大力气推动,才能有持久的效果。经过连续几年脱贫攻坚作战,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然而,留给我们奋战的时间越来越少,需要再多一些决心,再多一些专注,再多一些实干。

  解析“摘帽退出” 

  摘帽程序:由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提出申请,市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初审,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核查,确定退出名单后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公示无异议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及相关力量对地方退出情况进行专项评估检查。对符合退出条件的贫困县,由省级政府正式批准退出。

  退出贫困县主要指标:贫困发生率必须低于2%(西部地区低于3%)、脱贫人口错退率必须低于2%、贫困人口漏评率必须低于2%、群众认可度必须高于90%。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