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陈凯顾玲徐文婷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创新形式,把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提法编排成眉户、平弦等地方曲艺,通过小喇叭、微信、党员活动室等进行宣讲,广大群众对脱贫有了新期待,干部有了带领群众早日脱贫的新方向。
“好来村的名字就是大家对好生活的向往,没想到好日子真的来了。”大通县城关镇好来村居民张明说,现在政策好,上学不收学费,上职校还有补助。
好来村“第一书记”叶守爱说,这两年他感受最突出的变化有两个,一是村里美了、亮了,二是人的气质在发生变化。
“精准扶贫以来,村里人的经济状况改善了,底气也足了。以前村干部去镇上开会总怕挨骂,溜边坐;现在村干部进了会议室头抬得高高的,自信心提升了不少。”叶守爱说,村民原来一盘散沙,如今村民中出现不利于团结的声音会尽快去平息,村民对村子爱护的感觉很明显。
“这是‘乡风文明’在我们这里的具体转变。”叶守爱说,“过去组织开会要么人来不全,要么人来待一会儿就走了,会议纪律不严肃。我们就一户一户地做工作,规范这些内容。”
“党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好来村预定明年脱贫,各项目标、各项政策措施都要通过有效的跟踪督促来落实,今后仍然要努力。”叶守爱说。
在大通县向化乡将军沟村,53岁的李成栋拿出县扶贫办发放的小喇叭,按下播放键就传出十九大报告精神的解读,还可切换到青海方言模式。
李成栋与患病的母亲靠几亩薄田相依为命,曾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落实,李成栋被选为生态护林员,每年收入1万多元。
“村里正在搞生态旅游,我想存钱买匹马,给游客照相,再做点小买卖,参与到旅游产业中,以后就能靠自己挣钱了。”李成栋说。
“将军沟村2016年底脱贫,今年是巩固期。我们想利用村里的秀美风光搞生态旅游,给村里留下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即使我们走了,项目还能持续。”将军沟村“第一书记”刘建新说。
2016年以来,将军沟村先后进行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发展林下经济,养殖土鸡、种植药材,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各类投资共1899.74万元,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建新说,下一步要在村里开展就业培训,还有培训厨师、酒店服务员等,努力做到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大通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5年底,全县共识别贫困村116个,贫困户8980户32505人。目前大通县已有33个贫困村退出,全县贫困发生率从年初的8.7%下降到5.3%。
2015年,大通县投资2170万元,以边麻沟花海农庄为辐射,带动窎沟片区10个村实施旅游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
短短两年,这片多年无人问津的地方打造出了集花卉基地、人文景观、餐饮住宿、娱乐游戏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花海农庄”已成为很多外地游客到青海时必到的地方。
大通县委副书记张俊录说:“下一步大通县要扶持明年计划退出的47个贫困村13612名贫困人口,发展种植、养殖、运输等,培育一批增收快、效益好、能致富的扶贫产业。”
“面向群众的宣讲,就是要和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结合起来,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把宣讲和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带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西宁市委宣传部长王霞说。 新华社西宁12月19日电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