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脱贫攻坚:高坪下足“绣花”功夫

2017年12月01日 09:09   来源:四川新闻网   

  

  阙家镇火烽村的新村聚居点

  脱贫攻坚,念兹在兹,唯此为大。高坪区扭住脱贫“摘帽”目标,下足“绣花”功夫。4年的砥砺奋进,脱贫攻坚步伐迈得铿锵有力。

  用好每一笔资源 催生“1+1 >2”效益

  2014年起,高坪区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到2014年底,全区有精准贫困村91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357户、48385人。

  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高坪的干部感到了压力和责任。“要汇全民之智、举全区之力,甩掉贫困县的帽子。”2016年初,高坪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在全区干部大会上发出动员令。

  如何实现近期脱贫与长远致富相结合、中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统筹兼顾?区委、区政府的回答是:治标又治本!

  脱贫攻坚,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发展产业。

  高坪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区,特色产业怎样才能凸显规模效益?区委、区政府反复研究提出,将特色产业的点和线连接成面和带,最终统筹规划了优质柑橘、粮经复合、花椒、竹木及特色养殖“四条百公里产业带”,形成了3个产业环线。这四条产业带,全覆盖全区352个行政村,其中91个贫困村全部嵌在了产业环线上。2016年、2017年,全区在这3条产业环线上建起了54个脱贫奔康产业园。

  在经营方式上,坚持长短结合、农旅结合、种养结合,由“输血”变成“造血”。据了解,近年来高坪区引进36家龙头企业,98家业主,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产业园+农户”、“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2016年退出的21个贫困村和2017年拟退出的33个贫困村“村村有园”、1.2万余户贫困户“户户入园”,户均增收达3000元以上。一个又一个贫困村,一户又一户贫困户在攻坚中摘帽退出。2015年,实现减贫10675人;2016年,实现减贫10665人;2017年,确保减贫13229人。

  在发展产业时,怎样才能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能全覆盖?高坪区跳出惯性思维,大胆探索实践“飞地扶贫”模式。

  据了解,在发展“飞地经济”中,高坪区探索实践了“公益岗位飞地”、“技能飞地扶贫”、“产业基地飞地”、“农旅结合飞地”等多种模式,采取返租倒包、扶贫资金入股、入园务工等方式,实现产业发展与贫困户持续增收。

  11月29日,记者在青居镇团结村、烟山村的柑橘基地看到,村民正在自己返租倒包的地里采摘柑橘。青居镇党委书记蒲怡燕告诉记者,该镇在引进业主规模流转土地后,为让村民有稳定的收益,村民除了足额领取土地流转租金外,农户还与业主签订了“劳务承包协议”。根据协议,业主将柑橘基地划分成10至15亩的若干网格,农户自主选择1至2个网格地块承包日常管护,业主按标准向农户支付管理费,农户还根据承包地的柑橘产量提成分红。

  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陈伟介绍说,劳务承包就是一种“公益岗位飞地”模式。陈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高坪区目前有800余名贫困户开展劳务承包,承包面积4000多亩。公司按照每年800至1000元/亩支付劳务费,贫困户每人年均增收4000至5000元。

  “飞地扶贫模式”破解了边远山村增收的难题,实现了联户、联村、跨乡推进产业发展。全区采取转包、租赁、股份合作、转换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9.3万多亩,昔日一些“撂荒地”变成了“花果山”和“聚宝盆”。区委、区政府把花椒产业作为发展山地经济的一个选择,如今贫瘠山坡地被开发利用,全区在双叉河流域所涉的凤凰乡、会龙镇、喻家乡、擦耳镇、黄溪乡、马家乡、御史乡、龙门街道等10余个乡镇(街道)发展花椒5万余亩。

  如何以最少投入产生最大效应?高坪区始终坚持资源“一盘棋”。

  农房建设及改造,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点保障性工作。在推进过程中,高坪区始终坚持“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配套,最大限度保持原有风貌和农家特色,做到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

  这一机制的明确,不仅节约了资金,而且缩短了建设周期。去年,全区累计为4994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易地搬迁、“五改三建”等任务。今年,又实施了5853户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地灾避险搬迁和4066户“五改三建”工程。如此大的工程,今年只用了9个月就完成了。

  这是高坪区用好资源的一个生动实践。

  脱贫攻坚,需要大量的资金。钱从哪里来?

  区委、区政府建立和完善了财政投入扶贫开发增长机制,每年投入增长至少25%以上,2017年投入1亿元,增长率108%。

  同时,坚持捆绑资金办大事。今年,统筹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对财政、国土、水务等24个部门的涉农资金实行捆绑使用,聚合资金2.3亿多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带动了近10亿元的社会资本参与扶贫。

  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实现了“小钱办大事”,让脱贫攻坚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连日来,记者踏访高坪区看到,乡村正发生着一个又一个的变化。

  据了解,近2年来,高坪区完成农村公路新建、改扩建668余公里,组道路和入户路748公里。目前乡村公路纵横交错, 全区100%的村、90%以上的组实现通水泥路或柏油路;产业发展到哪里,水利设施就配套到哪里,村民普遍告别了“吃水靠挑”的生活状况;农村电网、网络通讯、公共服务设施等在内的“民生礼包”纷纷抛向村民。2016年已经出列的21个贫困村和今年计划退出的33个贫困村,目前都全部达到了“五有”的要求,就医、上学、看书等都很方便。

  发挥每一分力量 上下同心“一股绳”

  脱贫攻坚,成败在人,关键在干。

  高坪区实施“五级联动”,形成合力推进脱贫攻坚。“五级联动”,就是始终推动区扶贫领导小组、区级部门、乡镇(街道)领导班子、驻村工作组和贫困农户联动。全区共明确了33名区级领导分别联系32个乡镇(街道)的9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共派出91个帮扶单位共计4000余名帮扶干部帮扶贫困户9739户28999人;共计派驻91个工作组共283名驻村干部。

  “我们没有丝毫退路,更不容有半点懈怠。”区委、区政府领导态度鲜明,考核跟踪、奖优罚劣的机制也很鲜明:

  坚持“清单管理法”,建立科级领导干部“实绩库”和“负面清单”,推行“第一书记”考勤APP、“二维码”管理贫困户办法,出台《关于重奖重惩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双十条”规定》。实行一天一督查、一天一通报,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拉练、一月一验靶、一月一排位,全程考核压实了每一个干部的“摘帽”责任;“流动红旗”、“黄牌警告”,目标扣分、诫勉谈话、“悬帽攻坚”,就地免职、一线提拔,先后有30个单位被授予“流动红旗”,10家单位被“黄牌警告”,提拔脱贫攻坚一线优秀干部60余人,300余名干部被约谈,对1名两次受到“黄牌警告”的乡镇党委书记给予免职处理。

  问效问责,问出了实实在在的动力。

  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区级领导全部上阵,各部门、各单位、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领衔”,全区上下一盘棋。到一线、入村组、进农家,成为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区级领导常态化工作,帮扶单位成为脱贫攻坚的“催化剂”,乡村干部成为脱贫攻坚的“冲锋枪”,“第一书记”成为脱贫攻坚的“螺丝钉”。

  倒在扶贫战场上的曹琼蓉,是高坪区脱贫攻坚的一个楷模,被省委追认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曹琼蓉生前是隆兴乡新桥沟村村委会副主任,她本来有一个很不错的“小家庭”,她和丈夫黄美刚收废旧、编篾席,小日子过得红火,曹琼蓉成为村民眼中的“女能人”。

  顾不上自家生意,她毅然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

  曹琼蓉带头挖路基、搬水泥,坐在工地上吃饭,村民也踊跃投工、投劳、出资……不久,长达4.8公里的村道公路通车了。村民雨天出行不再是一身泥了,农产品出村也更方便了,脱贫攻坚战打响了,曹琼蓉的事儿更多了。

  曹琼蓉和村干部四处考察,请农技员进村把脉,确定了种植莲藕的发展思路。2015年4月初,曹琼蓉在全村率先种植莲藕,将自家的8亩水田全部换种上莲藕。村民们被曹琼蓉的坚持所感动,一个个起初“不买账”的群众纷纷种植,2016年春天,村上种植莲藕的面积一下子扩大到600余亩。

  2016年5月4日,曹琼蓉从乡民政所回家,下午两点半,丈夫黄美刚端着饭菜上楼,却发现妻子已经瘫倒在床下,碗摔碎了,水湿了一地。曹琼蓉被送到医院抢救,还是永远搁下她依依不舍的贫困户和扶贫事业走了。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生命永远定格在54岁。

  像曹琼蓉这样忘我投入脱贫攻坚的干部,绝不是个例。“5+2”、“白+黑”成为高坪干部们的工作常态。在高坪区的脱贫攻坚一线,随处可见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温暖的细节、一串串精彩的故事。

  溪头乡火星村“第一书记”蔡建军,2016年1月4日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遂宁分院来到这个小山村,不仅吃住在村上,而且妻子也辞去工作来到村里支持丈夫。两人婚礼之后的第二天,夫妻双双回到村里,与村民一道参加劳动。尽管该村2016年已顺利出列,但蔡建军依然坚守使命,他说:“脱贫攻坚战场就是我的家,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高坪区民政局副局长、永安镇先锋村“第一书记”李晓容,白天下村帮扶,晚上处理局里的事情,前不久因为劳累、晚上加班摔伤了 ,但坚持“不下火线”;区审计局纪检组长、驻村工作组组长朱红梅,长期战斗在脱贫攻坚现场,皮肤晒黑了,村民笑称她为“黑美女”;区低保局干部何颖被砸伤,坚持一边治疗一边带伤下村,那一个多月一天也没耽误;区民政局干部何晓忙于下村扶贫,结果忘记了一年一度的注册会计师考试;白塔街道办副主任郑维生病,白天输液,晚上加班整理入户资料;区公安分局国保大队民警樊亮,连续奔波在扶贫一线,11月25日早上去扶贫的路上,突然背部剧烈疼痛,急送医院抢救发现,心脏主动脉血管破裂两层,目前还在医院诊治……

  有钱出钱、有智出智、有力出力,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巨大动能。巴心巴肝为群众办实事的例子,每个乡镇(街道)都有,每个贫困村都有。

  高坪天然气公司联系帮扶马家乡半坡龙村、渔家庵村,两年时间投资上百万元,给贫困户修鸡猪牛羊圈,建鱼塘、石河堰,栽植柑橘树,送生产生活用品、办公用品。区卫计局发挥职能作用,发动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组织了300多个小组进村入户开展医疗服务,让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人员全部动起来。今年,共出动医护人员4566人次,服务群众6.3万人次。

  据了解,今年8月份以来,全区干部共走访群众10万余人次,解决具体问题12000余件。贫困群众发自肺腑地赞叹:“扶贫干部不是来镀金的,而是真正在为村民干事!”

  解民忧、解民困、助民富,社会力量也是各显神通、尽其所能。据了解,近2年来,高坪区共有300多名企业家、业主捐资捐物用于脱贫攻坚,价值超过3000万元。石圭镇创造性地建立全省首个社会力量帮扶中心,集聚社会力量服务群众上万人次。

  牵引每一个人转变 激发向善向上内生动力

  “不落下一个贫困村,不让一名贫困群众掉队!”高坪区千方百计让贫困群众融入脱贫攻坚的战斗中,形成“一呼百应”的局面。

  凤凰乡凉亭桥村为了修通公路,干部吃住在村委会办公室,村民义务投工投劳300多个,捐款13万余元。老党员张光荣,尽管已经83岁,但他每天都坚持上工地;贫困户张跃生,不仅自己全天在工地上,他还把在外务工的儿子张超喊回来,父子俩并肩战斗。张跃生感慨地说:“干部都在拼命干,我们群众还有啥理由不干?!”正是由于干群的齐心协力,只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12公里长的公路就建成了。

  佛门乡寨坡村与岳池县接壤,前几年岳池的群众开始在山坡上栽植花椒,寨坡村村民却无动于衷。看到干部们起早贪黑在山坡上奔忙,村民闲不住了。尽管留守的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只要能劳动的,他们都坚持全天出工,没有一个有怨言,没有人计较工钱的多少。77岁的村民滕明晴对干部表态说:“这是在帮我们致富,即便不给工钱我也要来!”就是靠着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短短3个月,硬是把1000亩荒山开发成连片的花椒基地。

  要真脱贫,最关键、最根本的还得扶智、扶志,“鱼渔并举”才能激活贫困户的“造血能力”。

  记者获悉,高坪区依托农民夜校给村民醒脑提神,通过评选表彰“身边好人”、开展文化塑造等方式给村民励志明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得到了极大提升,进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好风尚。

  据了解,高坪区统筹整合远程教育“中心学习户”、民俗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居民院落等场地资源,全区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农民夜校实现应建尽建,352个行政村全部开办夜校,农民夜校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加油站”。

  同时,按照“一月一主题”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知恩感恩”“向善向上”等系列宣传活动,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帮助村民养成好习惯,增强贫困户脱贫意识,点亮了贫困群众面向崭新未来的“明灯”。全区91个贫困村都建起了“好人榜”、文化墙(长廊)等宣传阵地,幸福文化院坝、村级道德讲堂、文化景观石、乡风立体墙画等随处可见。

  知识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引领村民向善向上。一大批“身边好人”不断涌现,成为脱贫攻坚最好的回应。

  据区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该区近年来先后评选了“十佳新乡贤”,表彰了“十星级农户标兵户”97户、“好公婆”“好儿媳”“好儿女”“好夫妻”“好邻居”160人(对)、“五星级文明户”2200余户。

  贫困群众心里亮堂了,精气神得到极大提升,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得到释放,不等不靠、勤奋创业的愿望就强烈了。

  南江乡灯高山村三组村民姚远兴,短短4年,家境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2014年,姚远兴家被定为贫困户,当年政府给他解决了低保,对危房进行了主体改造,他也自筹资金买了鸡、鸭来饲养。2015年,在当地干部的帮助下,他和妻子种粮食、发展养殖、在村产业园打工等,当年收入3万余元,一家摆脱了贫困。2016年,他们出栏肥猪6头,养殖鸡鸭鹅挣了1000多元,养牛卖了1万余元,粮食收入6000多元,在村里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打工挣钱17000多元,2016年全家各项收入合计近4万元。今年,他们家的各项收入估计在5万元以上。

  从等政府送救助到自立自强成为“脱贫之星”,姚远兴感触颇深:“现在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好,发家致富的项目和门路比较多,关键的是自己一定要舍得干,就一定能够摆脱贫困。”

  像姚远兴这样的实例,高坪区每个村都能找到。据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脱贫奔康产业园和各类经济实体中,有3万多农民给业主打工成为产业工人,有2万多人以技术、劳力、土地入股成为股东,有3000多农民自主创业成为老板。通过各级干部的帮助,全区脱颖而出一大批“创业之星”,溪头乡身患重病的安长林,和妻子携手共进,年纯收入5万多元;石圭镇残疾人刘先锋,自主创业,年纯收入4万多元。(南充日报 周汉兵)


(责任编辑: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