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脱贫攻坚系统工程需要文化担当

2017年11月01日 10:47   来源:农民日报   

  朱波

  一个地区的贫穷落后,表面上看属于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考证,往往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人们的经济状况与其科学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紧密相关。谈到文化扶贫开发,不少地方认为就是向偏僻农村多送几场戏、多放几场电影、多送几本科技书籍……实际上没有注重从文化层面解决贫困地区民众思想观念的问题,由此产生的笑柄,至今想起来仍令人啼笑皆非。

  前几年,笔者到某地旅游,导游在大巴车上向游客讲述当地扶贫开发的那些事儿,政府为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花钱为每户购买了种羊,并由扶贫办人员逐村逐户送到家中,以期贫困户通过养殖走致富之路。可第二年扶贫办人员再到村户走访时发现,政府花大力气购买来的种羊,大都被贫困户过年杀着吃了。

  听了“授人以鱼”的相关故事,不能一笑了之,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精神家园的塑造未能跟上,文化贫乏,导致有些贫困群众“只顾眼前、不讲将来”,“吃了这顿、下顿再讲”,以至于杀鸡取卵。物质经济上的扶贫,虽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难以解决长远性、根本性问题。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推动扶贫开发,需要在思想认识上、教育培训上和思想道德建设上下功夫,才能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子”。比如建设一批乡村学校少年宫,让农村孩子在放学以后和节假日期间,自愿、免费、就近参加科技、文艺、体育活动,从而实现“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读养德”“活动育人”的目标。

  文化扶贫不是“送戏下乡”那么简单,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贫困”。因为不少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村存在文化“空壳”的危机,使得物质脱贫失去了该有的光彩。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脱贫了,才算是真正的脱贫。筑牢农村文化之基,补足信仰精神之钙,引领脱贫发展之舵,这是脱贫攻坚系统工程中的文化责任与担当。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前提是做足凝神聚力的功夫,上下同心,全力求胜。

  扶贫路上,文化不可忽视。在这场攻坚战中,文化既可以起到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作用,又可以成为转变思路的突破口、另谋发展的加油站。因此,笔者建议:

  一是要在扶“智”上狠下功夫。积极开办综合培训班,除了一般文化知识外,还应当增加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实用知识,且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还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使他们掌握现代农业相关的实用技术,先富带动后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二是要实现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新型农民”的彻底转变。积极通过教育、文化等对农民进行影响和改变。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彻底从农村、农业中分离出来,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率和商品率;使广大农民的生产从业方式由“只能种地,靠天吃饭”变得多姿多彩;促使一部分农民脱离传统的农业方式,转变为“农商产业”的“新型农民”。

  三是要让文化“育民惠民乐民富民”。要突出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以魂强体、以德润人、以神聚力,努力实现“文化育民”;不断完善乡村文化设施,重视和加快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等建设进程,让公共文化资源、文化服务向农村和基层倾斜,以此充实、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他们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努力实现“文化惠民”;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专”“群”结合、“送”“种”结合、“乐”“教”结合,努力实现“文化乐民”;突破性发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现代传媒、动漫创意、文化演艺、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抓好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实现“文化富民”。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