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产业发展精准到户 引领脱贫致富

2017年10月30日 15:24   来源:中国青年网   

  扶贫攻坚发展产业,精准到户引领脱贫

  在小田村,正在地里劳作的农户张思贵告诉记者,这些全部是中药材。“我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之一。由于身有残疾,父母又年迈多病,之前我们一家就守着几亩地度日。近年来,村里开始发展中药材,规模越来越大,还组建了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去年我也把家里的几亩土地流转出去,种上了中药材。”张思贵高兴地说,“租金每年800元一亩,村里还优先安排贫困户在中药材种植基地打工,另外增加了一笔很大的收入。算下来比种粮食强多了!”

  关坝镇小田村位于南江县城北部42公里,属于典型的北部高寒山区贫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183人。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该村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干部主帮、社会主投”的扶贫模式,并创新了四个模式,即“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养殖大户+贫困户”帮扶模式、“集体经济+贫困户”集体经济收入模式。

  中药材种植基地不远处的山头上,贫困户覃发章正在放牛。覃发章今年48岁,由于肢体残疾又没有什么特长,家里七十多岁的父母也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只能窝在破旧的土坯房内。挂包助帮工作队入驻以后,根据他家的具体情况,决定采取“借鸡下蛋”的方式,帮助覃发章养牛脱贫。

  “此前,我赊给他家一头母牛,等母牛下了小崽卖掉,或者把大牛卖掉,再把当初的赊账给我就行。如今,他家已经有了四头牛,距离脱贫不远了。”小田村村支部书记谢华高向记者介绍“借鸡下蛋”脱贫帮扶模式。

  在小田村,不只是覃发章尝到了“借鸡下蛋”的甜头。谢华高是小田村的养牛大户,目前存栏42头牛。在脱贫的17户贫困户中,有9户曾向谢华高“赊牛”,一共赊了12头牛。“我赊给他们的价钱至少低于市场价20%,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我还承诺小牛长大后,按市场价甚至略高于市场价进行回购,这样他们就没有了后顾之忧。”谢华高说,他们还将对这种“借鸡下蛋”模式进行“升级”,“我们准备动员村里的养殖大户,由养殖大户免费提供幼种畜,贫困户将幼种畜养大后,产下的幼畜归贫困户所有,种畜则予以归还。这样,贫困户一分钱本钱都不用出,却可以获得很好的收益。”

  扶贫开发显真情,易地搬迁助民富

  燕山乡李寨村幅员2.8平方公里,辖2个村民组199户777人,截止2016年有贫困户39户159人,规划2017年全部脱贫。该村之前受地理条件影响,各项基础条件落后,劳动力分散,也没任何经济产业支撑,系建档立卡贫困村。为了摘掉“贫困帽”,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该村抓住“五个重点”推进搬迁安置,即精准调查摸底、因户制宜规划、综合配套设施、培育产业增收、分类兑现补助。

  南江县李寨村扶贫搬迁聚居点现状。李岗 摄

  当地党委政府围绕“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思路,因户制宜高起点规划聚居点30亩,通过精准识别,该村共搬迁40户152人,其中进县城1户3人、进集镇1户6人、进聚居点31户123人(贫困户15户61人、幸福院6户7人、同步搬迁户10户55人)、分散安置7户20人。采取提倡互换、鼓励自调、作价补偿、统一调配等方式,落实建房用地,配套新建道路2.1公里、文明路2.3公里、蓄水池4口、庭院改土25亩、公厕1处、避难场所1个。同时,引进川曦农场与农户合作发展订单蔬菜300亩,引进业主流转土地发展稻鱼共生养殖200亩,发展核桃500亩。此外,进县城的每人补助3.5万元,进集镇的每人补助2.8万元,进聚居点的每人补助2.5万元,投亲靠友等分散安置不需建(购)房的每人补助1.75万。按每平方米1100元计算建房成本,每户自筹原则上不超过1万元。

  现在走进燕山乡李寨村,水泥路四通八达,漂亮的小洋房整齐地坐落在山谷中,每栋房子前都用篱笆围起一块地,里面种植着各种时令蔬菜,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俨然一幅美丽的新村画卷。

  “从来没有想到会住进这么美丽的房子里。”燕山乡李寨村二组的村民冉德明说,他的妻子和大女儿患病需要人随时照顾,而且还有年逾70岁的父母,以及正在读书的女儿。“两病两老一学”的家庭格局让冉德明一人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全家都只能靠我种养和务工挣钱,自家老房子在该村二组,年久失修,房子已是破败不堪,要是没有这么好的政策,自己根本没有能力搬进145平米的楼房。”


(责任编辑:高原)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