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脱贫攻坚一线行动:共同富裕路上 一个不能掉队

2017年10月27日 11:24   来源:人民日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脱贫攻坚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放在心头的民生大事,25日,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

  过去5年,我国以年均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如今,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3年时间,十九大对脱真贫、真脱贫再次作出动员和部署,我们期待更精彩的脱贫传奇在中华大地涌现。

  ——编 者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安徽长丰县青峰岭村

  家有产业 这里脱贫提了速

  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缺水易旱,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青峰岭村,脱贫难度大。可就在去年底,村子贫困发生率降为零,人均年纯收入从2014年的8200元增加到了1.2万元。

  产业扶贫,让这里脱贫提了速。“村里共有2.2万亩土地,1.2万亩都流转给了大户、能人和返乡创业人员,园区管理费、税收等可以减免,条件是必须帮扶吸纳贫困户就业。”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邓剑介绍,一批薄壳山核桃种植基地、山芋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企业(合作社)在村里落地。

  村民郑家宏尝到了政策甜头,两口子都60多岁,妻子半身不遂,自己食道癌治愈不久。刚好,核桃生产基地就建在了家门口,打工活不重,每天还能有60—80块钱收入。

  听说县里有产业奖补政策,贫困户养鸡、鸭、羊等都有一定的奖励补助,郑家宏拿定主意,今年新养了110只鸡,每只可获5元补助,又在自家闲置的5亩沟塘里,搞起了龙虾养殖。“每亩沟塘可获1500元补助,村里还派专家上门指导,顺利的话,每年养鸡、龙虾起码有上万元利润。”

  “除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基本上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邓剑介绍。

  “能人+农户”,脱贫效应好。技术能手郑家发几年前成立了卧龙山山芋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郑家发不光聘请贫困户到合作社打工,还实地传授技术,并保证合作社以市场价收购。郑家发算了本账,小麦改种山芋,每亩收入能多出近一倍。

  “扶贫先扶志,扶贫要扶智。我们村‘学有场所、问有专家、干有示范’,就是要让大家鼓起劲来跟着干。” 邓剑说。

  (本报记者 孙 振)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贵州百里杜鹃管委会元岩村

  挣一个月 能抵过去一整年

  49岁的赵安友是个老实憨厚的彝家汉子,今年初响应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作别了“带月荷锄归”的生活。

  赵安友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6亩坡地,土薄薄一层,种洋芋一亩能收400斤,苞谷能收300斤,这还是遇到好年成。”赵安友的老家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委会鹏程管理区元岩村吊水组,老屋背靠一壁山崖,下临凹水河谷,这6亩土地便横七竖八地和这山势纠缠在一起。

  吊水组几乎户户养马,冬天烧的煤炭、秋天打的粮食,一应生产生活物资的出入,全赖人背马驮。赵安友的幺儿9岁才读小学,“上学只能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到山下的教学点去,年龄大点才放心让他入学。”

  去年,鹏程管理区的副书记夏逸飞来吊水组开会,“政府在山下修一套房子给我们,问我们愿不愿意搬下去,我当时就表态说愿意,不能再让娃娃们受苦。”赵安友说。

  今年农历正月十四,吊水组的13户人家整寨搬迁到了位于鹏程管理区小桥社区的安置点。政府按照贫困户人均2万元的建房款,2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款,整合了旧房拆除的1.5万元,在移民安置新村里给每户按照每人25平方米的标准建设了安置房。

  搬出来,还要稳得住。赵安友今年5月份到安置点附近的初水河漂流景区做起了救生员,妻子秦延秀则在景区度假酒店做帮厨,两个人加起来每月有3800元的收入。

  “搬家的时候心里是有点虚的,山下条件虽然好,但不知道怎么生活。”赵安友说,“现在安稳了,一个月比之前一年攒下的钱都多。”

  (本报记者 郝迎灿)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山西大宁县白村

  栽树扶贫 长远眼前都合算

  “想想过去农民家,不禁叫人泪哗哗。年年造林不见树,祖祖辈辈没钱花。”65岁的冯传堂老人,站在山西省大宁县白村的山崖上,张口就来了一嗓子。

  大宁县地处山西省吕梁山脉的南端,紧挨着黄河,是晋南集中连片贫困县之一。“都说靠山吃山,但县里发展十多万亩苹果地,挂果的只有2.24万亩,效益太低了!”大宁县林业局长王建平介绍。

  如今这丘陵起伏的黄土地,也让贫困户腰包鼓起来。大宁县将“生态建设保护”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参与植树,既能有劳务收入,又能绿化荒山,同时所造林地的承包者还能获得相应的林木资产。

  “栽树挣钱,能轮得上贫困户?”冯传堂一开始有些怀疑。大宁县委书记王金龙是个老林业人,他晓得痛点在哪里:过去由于造林资质的原因,贫困户少有参与的机会,而且传统模式下造林质量大打折扣,经常是钱花出去了,林木保有率很低。

  这回“购买式造林”,大宁县委县政府提了两点要求:第一,必须通过合作社;第二,合作社里贫困户占比必须达到80%。今年截至目前,白村承接“购买式造林”3500亩,共有85户贫困户参与,人均造林35亩,人均收入12600元。

  “不仅挣得多,林木资产还是自己的。”冯传堂和他的老伙伴们高兴坏了。

  栽树扶贫,不仅要让树栽得活,更要栽得好。“作为生态扶贫的一个重要内容,‘购买式造林’一个生长季验收合格后才给合作社30%的资金用来结算工钱,剩下的70%三年后结清。种得不好,没法通过验收,合作社就没法获得资金。”徐家垛乡党委书记侯永刚介绍。

  “苦干实干六十天,工资挣下八九千。自己地里自己干,长远眼前都合算。”冯传堂一边挥着䦆头平整土坑,一边唱了起来。

  (本报记者 乔 栋)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云南曲靖

  技术到手 职教学生有奔头

  每天加班加点干12小时干了一个月,肖重科拿到人生第一笔“大钱”——5200元。不到一天,他就花掉了近半。

  “我给家里每人都买了件新衣服。现在我也赚钱了,得让他们过得好一点。”不过,肖重科想了半天还是决定不给自己买,“反正在厂里也穿不着。”

  作为曲靖应用技术学校三年级学生,顶岗实习仨月后,肖重科又继续在厂里干了近半年。“头仨月每月830元的实习工资,后来留下来计件工资,平均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最高一个月赚了5200元。”

  对肖重科一家来说,这是件大喜事。肖重科一家七口,仅有高寒山区的两亩地,只能种些土豆玉米,单靠种地连饭都不够吃。父母无奈只能到昆明回收废品为生。“今年初爷爷又查出肺心病;弟弟成绩好上普高,开销也大不少。我早一日走上社会赚钱,就能早一日帮着家里分担。”懂事的肖重科准备扛起作为家中“老大”的担子。“只要弟弟妹妹肯读书,供他们读完大学我也乐意。”

  没读大学,肖重科并不后悔。三年前,他面前有三种选择:弃学、读普高、读职高。“以后没技术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相对于读普高考大学,职业高中免学费少花钱,学三年就可以毕业早赚钱,更合算。”

  实际上,三年职业高中,肖重科花费极少。前两年,肖重科每个月只需要四五百块钱的生活费,“每个学期还有学校给的750元贫困生补助,一个学期也就需要家里出个千把块。”到了三年级,肖重科更是没跟家里要过一分钱。“高三顶岗实习补助基本就够生活费,这几个月下来我还赚了万把块,除了给家里买些东西、报名考驾照,现在手头还有几千块。”

  前不久,肖重科选择从厂里辞职。“技术到手,心里不愁,我琢磨着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儿。”

  (杨文明 徐 前)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陕西西安蓝田县

  政策暖心 老来生活比蜜甜

  走进陕西西安蓝田县中心敬老院,绿树环抱,干净整洁。3人一间的宿舍,风扇、电视、洗澡间、老年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各项健全的规章制度, 让入住敬老院的五保户舒心安逸。

  蓝田县中心敬老院是该县最大的养老院,集中供养着127名五保户。

  “五保户进了院,一天啥事都不用干,每天还有三顿饭,把党的温暖送人心,如今生活比蜜甜。”说快板的老人叫李养奇,今年71岁,是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普化镇全家岭村的五保户。现在,老人除了听力需要借助助听器外,其他各项身体指标均健康。

  其实先前未到敬老院时,李大爷的身体很不理想,白内障、颈椎病长期困扰着老人。入院后,敬老院按照五保户兜底政策积极对老人进行治疗,先后三次将老人送往专业医院进行救治。“最长一次,敬老院的护工陪护我26天。”说到这里老人眼里潮潮的,连声说是党和政府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

  老人身体恢复很快,精神也好了起来。“年轻的时候,爱看戏、打快板,如今又都捡了起来。我现在是咱敬老院自乐班的班长,一有机会老伙计们就要求我即兴表演一段。”

  “瞧瞧,这是我用零花钱买的。”聊天中,李大爷高兴地拿出了他的听戏机给记者看,“敬老院一个月还给我30块钱零花钱哩!”政策保障兜底,敬老院让李大爷有了幸福晚年。

  (本报记者 张丹华)

  原标题:共同富裕路上 一个不能掉队(倾听)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