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拔穷根 四川血呷村三年看变

2017年10月20日 16:39   来源:四川日报   

  难点

  “土不下山,水不乱流”,是过去的这个汛期,甘孜州德格县血呷村村民的亲身感受。

  与之对应的是,今年前三季度,血呷村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3180元,比去年全年多出300元。按照目前势头,预计到2018年底,全村能提前完成脱贫任务。

  从主要收入靠补贴,到如今实现自我造血。2015年初开始,通过治水保土,血呷村在不到三年内实现“裂变”。□本报记者王成栋

  把脉

  水土流失、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人均纯收入不足全省四分之一

  血呷村的穷根,首先是每年地表流失的土壤和肥力。

  2015年初,省水土保持局完成了血呷村的首次水土保持调查。结果显示,全村23平方公里,有11.4平方公里属于水土流失区。

  “占比近全村土地一半,大部分还是重度水土流失区。而且很奇怪,流失最严重的都是老百姓的牧场和耕地。”省东风渠管理处总工程师陈万林记得,当时的监测结果显示,血呷村水土流失区每年地表土减少1厘米以上。对于气候酷寒的川西高原而言,几乎宣告土壤每年聚集的肥力全部流失。

  “只有10亩耕地还能耕作。种的青稞、土豆,又稀又小。”2015年3月,第一次来到血呷村时,第一书记汪小龙吃到的第一餐是:比鸡蛋还小的土豆。

  血呷村另一个致贫因素,是薄弱的水利设施。汪小龙说,他来做驻村干部时,村里没有一口水井和一米水渠,“土地产出地,一个是肥力不行,另一个就是没有水灌溉。”

  血呷村到底有多穷?汪小龙的工作笔记上显示:2015年初,血呷村93户村民中,有26户属于贫困户。村民们的主要收入,便是各类藏区惠民补贴。2014年,血呷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余元,为全省农村人均年纯收入的四分之一。

  药方

  治水保土、坡改梯、打井挖沟高原小村成了“香饽饽”

  欲治穷根,先要保土。2016年初,省水土保持局下拨的200万元专项资金全部到位。血呷村10平方公里的严重水土流失区开始“换新衣”。

  植树种草恢复草场植被覆盖率外,血呷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便是恢复耕地肥力、扩大耕地面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抓手,是坡耕地改梯田。

  经过近半年努力,2016年6月,血呷村拥有梯田200亩,是治理前的20倍。同时,在梯田内,1口深水井、3口封闭式蓄水池全部建成投入使用,长达8公里的排水沟从山顶延伸至山下,雨水的冲刷大幅降低。血呷村的全部耕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

  监测显示,自去年6月至今,全村的地表土流失速度比治理前降低90%以上,配合其他措施,全村耕地产量是治理前的两倍左右。

  恢复了肥力、配足了基础设施,血呷村的土地,也成了香饽饽。去年底,村民大会表决后,全村100余亩耕地流转给当地的蔬菜种植大户。

  “每亩一年的流转费是400元。”据介绍,这些土地流转后,业主方累计投入近10万元,发展起大棚蔬菜等高原特色农产品种养和加工业。

  “光流转费就给村里带来4万多块的收入,还顺带解决了20余人的就业问题。”汪小龙说,尝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甜头后,血呷村的农牧民自发建立起了轮牧、限牧制度,“就是保持草场植被盖度,让草原休养生息,以减少水土流失。”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