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刘晓庄:紧盯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2017年09月26日 11:05   来源:人民政协报   

  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的时间越来越短,脱贫攻坚越来越接近冲刺阶段,各地的脱贫积极性也随之日益高涨。我们可以发现,全力脱贫已成为目前贫困地区各级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由争先“戴帽”变为争先“摘帽”,要求提前实现脱贫的已不再是个别。这当然是件好事。

  但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地方为了急于完成脱贫指标,却存在不够“严”、不够“专”、不够“实”的现象。或只“输血”,不“造血”,缺乏长远目标;或搞“应景式”“注水式”,不顾长远规划;或“掐穷苗”“留穷根”,没有长远效果。如此一来,很容易出现坊间流传的“顺口溜”中所描述的那种情况:“一年大变样,两年回原样,三年不像样。”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指出,要更加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把脱贫攻坚、建成小康的美好蓝图写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让贫困地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告别贫穷、持久富裕,而不致昙花一现、好景三日,这就需要在战略部署上“扣扣子”、在任务落实上“钉钉子”、在责任履行上“担担子”。

  扣紧“扣子”。打好脱贫攻坚战,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不仅是眼下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有增长,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有保障,更重要的是要找准问题,扣紧“扣子”,让脱贫的成效能够得以持久。

  比如,因病致贫返贫是个大问题,防患未然尤为关键。一场大病或一次意外灾难事故,很可能会导致贫困的再现。因此,在建立大病救助、补牢医疗网底的前提下,还得加强灾难事故的防范措施,尤其是要把农村的诊疗关口前移,从国家层面加大投入,在贫困地区开展疾病分级体检,尽早发现疾病、治疗疾病,切实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又如,贫困相对固化是个大问题,教育扶贫举足轻重。今年7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重申:要让寒门子弟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当前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和困境,其中最为要紧的是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花大力气尽快解决好教师待遇和教师培训等问题。

  钉牢“钉子”。“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贫困的地区各有各的贫困。扶贫要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眼长远、补缺补差,抓住细微、钉紧钉牢,把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有的地方把脱贫任务简略为发放扶持资金,把脱贫项目简化为“一头牛、一亩果、一塘鱼”之类,或者盲目跟风、不假思索地推广“XX工程”。结果几年下来,产业项目“价贱伤农”、不可为继。所以,发展贫困地区的新业态,一定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心选择产业项目,创新产业扶贫方式,突出产业地方特色,培育差异化的比较优势。

  脱贫工作要善画“工笔画”,不搞“大写意”,以绣花的功夫、打铁的狠劲,匠心苦功,聚焦薄弱环节。激活脱贫新动能,确保致富可持续,关键是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帮助解决人才缺乏,特别是生产技能缺乏的重点难题。要通过政府补贴、校企合作方式,千方百计让乡村青年至少学会一门适应现代要求的技术活,掌握自动觅食的本领,从“一次性扶贫”迈向“可持续性脱贫”。

  压实“担子”。脱贫成效是当前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为避免在某个时间节点“一脱了之”“一走了之”,发生“边脱贫、边返贫”的现象,压实责任担子,建立“一帮到底”的长效脱贫机制显得十分必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于扶贫对象的精准程度、扶贫项目的落实情况等,“老乡”心中自有一杆秤,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无论哪个方面的评估体系,都不能忽略“老乡”的评判。对于搞假的、弄虚的、做样的、刮风的、养懒汉的、图政绩的,一经查实,都应追究责任。

  脱贫算不算,三年“回头看”。“回头看”的内容,主要是3-5年的返贫率。如果返贫率很低,说明脱贫攻坚是成功的,成效是可持续的;反之,除外一些不可抗拒的风险因素,如果仍出现较高的返贫率,则说明当年的脱贫成果有猫腻、不扎实,还得进行原因分析,长期督查“责任链条”。

  一句话,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检验。既要有时代的雄心,心无旁骛,撸起袖子只争朝夕做好每一件事情,同时也要有历史的耐心,稳扎稳打,紧扣脱贫成效的可持续性,“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为子孙后代打下坚实的幸福基础。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