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物质上富了, 精神上也要富”

2017年09月18日 09:15   来源:青海日报   

  本报记者 程宦宁

  “过去没有自来水,孩子上学,人们看病都要走很远的路,自从牧民们在柴旦镇定居以后,现在干啥都方便多了。”记者不久前采访时,大柴旦行委柴旦镇柴旦村党支部书记达布西力图说起这些变化很是开心。

  当汽车开进大柴旦行委柴旦村时,眼前是一派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景象,崭新的蒙古族风格民居、整洁的村容村貌、优美的花园广场、贴心温暖的村委会办公室、设备齐全的党员文化活动室等一应俱全。

  达布西力图介绍说;“1992年,我们村从原德令哈市怀头他拉乡迁到了现在这个地方,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

  特别是这两年,随着“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建设的推进,柴旦村居住条件得到全面改善,环境变绿变美变干净、道路变宽变硬又便捷……整个村庄穿上了“新装”,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今日的柴旦村,家家户户的院墙上装饰着蓝白相间的民族风格条纹,一座座院落整齐排列、美观大方,绿化、硬化、亮化、美化、通讯实现全覆盖。

  “说起来我们是个村子,其实我们百姓的生活和城里人是一样的。而且现在我们全村91户295人,人人都参加了医保和社保,每个孩子都上了学,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达布西力图骄傲地说。

  在牧民巴图家,各类家具、电器应有尽有,屋内的摆设井井有条。他说:“多亏现在党的好政策,过去在大草原住的是帐篷,条件落后、信息闭塞,现在好了,我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富裕文明的新生活。”

  同时,随着大柴旦的发展,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便利。买菜的地方离村子300米,步行五分钟就到了;不想做饭可以下下馆子,川菜、湘菜、面食都有,种类丰富;想娱乐,想购物,村民们也都有去处了。

  过去柴旦村的牧民们靠牧业为生,如今畜牧业依然是大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也产生了一些新变化。很多人家不再自己放牧,而是雇人代劳,自己再做点别的生意,拓宽收入渠道。这几年大柴旦发展快,对砂石等建筑原料需求多,达布西力图看准时机,与几位村民合伙开了个砂石厂,再加上牛羊,年终收入不菲。

  “因为镇上的信息流通更方便,而且有了网络,大家的思想越来越开放,村里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了。”达布西力图说。

  牧民立新就做起了牲畜贩卖的生意。他在当地收购牛、羊、骆驼,再按市场行情卖到不同的地方。

  立新说:“受大家的影响,我也用上了智能手机。和客户交流用微信,对方想看牛羊,拍个照片发过去,很方便。”

  柴旦村是一个蒙古族文化积淀非常丰富的村子,要发展三产,利用旅游业把村子搞活,就离不开传承发扬独特的蒙古族文化。

  那达慕大会是一项最具蒙古特色的少数民族赛事活动,今年五月份,达布西力图组织牧民们自筹资金筹备举办民间那达慕大会,除了邀请周边的各族群众和爱好者参与进来,相互交流、一同庆祝丰收、增进感情,丰富业余生活,还邀请到全省赛马运动员来参加赛马比赛,增加那达慕的观赏性。

  达布西力图说:“脱贫后,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富,精神上也要富,这些年的变化让我们坚信,只要一心一意跟着党的政策走,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