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小小枳壳从“鸡肋”变成“金果果”

2017年09月11日 08:32   来源:四川日报   

  8月31日上午,广安市前锋区小井乡莲花村8组村民曾宗元正在地里除草。“今年挂果的2亩多枳壳卖了近4万元,这些小果子硬是成了‘金果果’。”曾宗元心里揣着一本账:10余亩枳壳全部挂果后,每年至少能带来10万元收入。

  枳壳是我国一种传统中药材,外形与柑橘相似,具有抗氧化、降血脂等功效。二十世纪80年代,广元在前锋区莲花村等村推广种植。多年来,由于销售、管护、加工等难题,枳壳产业收益甚微。而近几年,为唤醒产业生机,莲花村率先突围,200余户村民也从中尝到甜头。□本报记者 王诗侠

  加工跟不上最低每公斤1角钱

  莲花村距前锋城区半个多小时车程,是典型的丘陵地形。二十世纪80年代,为增加农民收入,小井、观阁等乡镇开始种植枳壳,面积数百亩。过去30多年间,由于加工、销售等原因,枳壳产业并未产生明显效益。

  “最大的问题是加工没跟上。”今年58岁的莲花村村支书李仕政说,枳壳鲜果储存期短,必须烘干和晾晒,而当时全乡没有一座烤灶,村民不得不租用当地蚕茧站的灶。也有村民修土炕灶,但这对每亩上千斤的产量来说毫不起作用。不得已,村民只有到邻水、岳池等地租用烤灶,人工、运费的增加进一步降低了收益。“到邻水和岳池烤制,平均每吨鲜果运费就要40元。”说起当时的情形,李仕政记忆犹新。

  让村民头疼的还有销售。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小井乡及周边乡镇的枳壳销售都由一家商贩控制。莲花村200余户村民都是分散种植和销售,缺乏议价能力。

  “经常上午一个价,下午一个价。枳壳鲜果一般两三毛钱一斤,最低卖到5分钱,大家一说起枳壳就摇头。”村民李昌华说。

  收益少,导致村民对枳壳树的管护不上心,种植热情也在降低。到二十世纪90年代,一些村子掀起了砍树的风潮,2009年小井等乡镇枳壳整体种植面积缩减到不到100亩,只有莲花村坚持了下来。

  合作社龙头带动人均收入破1500元

  要让村民不砍树,最终还是要效益说话。

  2007年以来,莲花村村民要求统一发展枳壳产业。2010年,村社干部决定借出两年工资修建烤灶和晾场。2012年,莲花村成立前锋区小井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年就有61户村民入社。

  合作社对全村枳壳树进行了梳理,老树全部换新树,种植面积扩大至750亩,还聘请技术人员指导村民管护。很快1亩地最高产量就达到1500公斤。随着中药材检测日益严格,2016年在区、乡财政的扶持下,莲花村又建起了3个全自动电烤灶,进一步降低硫化物等含量。对莲花村枳壳产业的发展,合作社起了重要带动作用,2015年该合作社被评为“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随着产业不断壮大,莲花村得到了全国最大中药材市场——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的青睐。2014年,亳州一家企业来到莲花村收购枳壳,当年就取得了不错的收益。2017年,干果的价格更是达到每吨3.1万元,枳实(枳壳幼果)20元/每公斤,合作社收入达到105万元,217户村民分得32万元红利。今年,光是枳壳一项,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村集体收入预计超过10万元。

  “以莲花村为核心,全区今年将打造5000亩枳壳产业基地,到2020年力争达到1万亩,还将引进加工企业提升附加值。”前锋区农工委主任陈爱兵说。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