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陈雄珍:非洲屋脊上的桑蚕大使 帮埃塞农民脱贫致富

2017年08月22日 10:26   来源:农民日报   

  在陈雄珍的指导下,示范中心成功地收获了一百多公斤蚕茧。资料图

  本报记者郭少雅

  为桑蚕技术推广事业奔忙二十多年的陈雄珍可能没有想到,有一天,她会带着中国古老而富有创新生命力的桑蚕技术,从祖国边陲来到被称为“非洲屋脊”的埃塞俄比亚(以下简称“埃塞”),将岭南暮春时节的采桑养蚕图再现在非洲大陆上。

  从2015年5月参加援埃塞农业职教项目,到2017年7月回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专业高级农艺师陈雄珍在埃塞度过了近两年时光。

  两年中,国内,她唯一的儿子在没有母亲陪伴的情况下考上了省重点大学;埃塞,她指导的Alage蚕业技术示范中心不但成功产出了蚕茧,还做出了第一床由埃塞人自己生产制作的蚕丝被。当两期执教生涯结束,荣获埃塞农业部的荣誉证书归国休假之际,她说,“发展埃塞桑蚕业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急切地希望回到那片土地上,回到埃塞的蚕农身边。”

  桑蚕业一定能成为帮助埃塞农民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初到埃塞,陈雄珍被东非大地资源丰富和产业落后的巨大反差所震撼。“埃塞的南方到处生长着茂盛的芭蕉树,光温及降雨条件这么好,正适合发展桑蚕业。”然而,现实情况是,埃塞的桑蚕业水平十分低下,陈雄珍所执教的埃塞规模最大的农业院校Alage拥有该国高校中唯一的蚕业技术示范中心,这所代表着埃塞蚕业技术标杆的示范中心,却始终无法克服蚕病,无法实现养蚕产茧稳产高产。

  没有强健的蚕种,经埃塞农业部门同意,陈雄珍选取了三个杂交蚕品种进行试验,从养蚕到结茧,她全身心投入,每个技术环节都带着工人做。埃塞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手中仅有的6张珍贵蚕种在一次连续一星期的停电中几乎全军覆没,她不放弃,把残存下的蚕种像宝贝一样呵护着,直至蚕宝宝们吐出又白又亮的茧。

  缺乏教学素材,陈雄珍将自己做基层技术推广二十多年积累的图片、视频一张张一份份地整理,穿插到自己的教学中,不同发育期的蚕宝宝的特征及技术、各种蚕病的症状及防治,一目了然。埃塞蚕业技术骨干培训班上,当地技术骨干长期无法准确辨别蚕是否进入休眠状态,陈雄珍一张“眠定蚕头顶会出现一个倒三角”的图片深入浅出地解决了他们的技术难题,下了课,学员们拥上来,抢着索要她的手机号码和PPT。

  语言沟通困难、育种水平落后、学生和蚕农的实践水平几乎为零。面对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陈雄珍常常拿在环江做技术推广的岁月给自己打气,“我们一支团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坚持不懈在环江推动桑蚕业的发展,才获得了今天环江18万亩桑园‘全国优质原料茧基地’的成就。埃塞的桑蚕业才刚起步,耐心一点,慢一点,桑蚕业一定能够成为帮助埃塞农民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要给蚕业工人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希望

  “陈老师,我们的示范中心如果维持不下去了该怎么办?”默罕默德是蚕业技术示范中心的一名养蚕工人,由于示范中心长期无蚕茧产出,面临被关闭解散的风险,默罕默德不想失去这份养活全家人的工作,陈雄珍成为示范中心的技术负责人

  后,默罕默德曾这样忧心忡忡地对她说。

  “农民工人最勤劳,也最实际,要给他们实实在在看得到的希望和收益,他们才会对一件事情有干劲。”陈雄珍了解他们的心思。

  陈雄珍试养的杂交蚕品种在埃塞表现良好,在她的技术指导下,示范中心成功地收获了一百多公斤蚕茧。对此,陈雄珍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带着工人和学生,把蚕茧做成终端产品。

  煮茧、清洗、晾干、拉丝、铺被、缝制,一连串手把手的工艺指导示范之后,六床蚕丝被在埃塞蚕业工人的手下制成了。埃塞人首次生产出蚕丝被,四十多岁的默罕默德摸着像云一样柔软、像雪一样洁白的蚕丝被,兴奋得像个孩子,“蚕养好又制出蚕丝被了,我们就不怕没有工作了。”

  在归国欢送会上,埃塞国务部长Tesfaye专门向陈雄珍表示了感谢:“您带来了专业且操作性很强的技术示范,我们期待着您为我们国家的桑蚕业带来更多的指导。”

  中非人民的情谊要像这丝线一样绵长

  虽然归国休假,陈雄珍却不肯好好休息。跑蚕丝工艺厂和老技术工人交流蚕丝加工工艺;跑器材市场,寻找适合埃塞的蚕业器械,列入今年我国农业部援非的物资清单。

  “在国内,我主要做种桑养蚕的技术推广,现在要帮助埃塞把整个产业链完善起来,得成为一个多面手。”年近五十,陈雄珍再一次为自己定下了新的学习任务。“埃塞两家蚕丝厂的厂长在我回国后多次发邮件来,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什么时候再回到埃塞去,帮他们生产出属于自己的桑蚕产品,要把工作做好,我哪能松劲儿啊。”

  说起这两年来与非洲朋友结下的友情,陈雄珍满眼含笑。示范中心的工人已经把她这位技术专家当作了可亲可信的“老板”,连工人生病都要第一时间向她报告,而她则跑前跑后安排车辆帮助送医。临回国时,蚕房所有的工人与她相拥告别,工人Tersuma激动地说:“我们好不舍得你走,你是最好的技术专家,却这么谦卑、友好、耐心、无私地帮助我们,盼望您下期一定再来。”

  回国前,陈雄珍只留下回程中足够换洗的衣物,其他的全部衣物,都送给了当地的蚕农,“连把雨伞都没留下,结果在南宁转车时淋了个落汤鸡。”想起自己的狼狈,她笑出声来。

  “要把我们的桑蚕种养技术带给非洲朋友,让中非人民的情谊,像我们桑蚕吐出的丝一样绵长。”这是陈雄珍的目标,也是她向前的动力。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