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用精准“长缨”缚住贫困“苍龙”

2017年07月21日 16:12   来源:人民政协报   

  用精准“长缨”缚住贫困“苍龙”

  ——全国政协“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特邀常委视察团宁夏视察综述

  从飞机上俯瞰,满目皆是茫茫黄土,片片龟裂的缝隙如刀刻斧凿一般,盯得久了,一种莫名的干渴就会穿透肺腑。

  这是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西海固,即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泾源、彭阳等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一个以“苦瘠甲天下”著称的回民聚居地。

  十年九旱,饥馑相仍,历史上,西海固留给世人的印象莫过于一个“穷”字。

  7月10日至14日,以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为团长的“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特邀常委视察团赴宁视察,先后来到海原县、西吉县、固原市原州区、银川市兴庆区、永宁县等地,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和基层干部群众促膝谈心,与当地党委政府共同研究少数民族精准扶贫之策。

  改革开放多年,西海固已不再是昔日的西海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整个面貌脱胎换骨,这是视察团委员们的共同观感。

  不过,它依然是一片脆弱的黄土地,视察团发现,这里“水”“路”瓶颈制约严重,先天发展不足,移风易俗任重道远,小康之路,既阻且长。

  当前,我们已进入解决深度贫困的攻坚期,要拿出怎样的“硬方法”,来拔掉民族地区的穷根,让一方水土养得起一方人?5天时间,视察团日夜兼程,一路走一路看,不断思考和探讨着破解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的可行之道。

  ■“不仅盯着2020年,还要看得更远”

  七月的西海固,烈日炎炎。

  山脚下,硒砂瓜田一片碧绿,放眼望去,心头不禁浸出了几分凉意。

  石头缝里都能长的硒砂瓜是宁夏特产,也是固原市海原县关桥乡冯湾村的宝贝,靠着一万亩种瓜的压砂地,冯湾村刚摆脱了贫困村的帽子。

  “村里有多少贫困户?”“一亩地成本多少?”7月11日,卢展工和视察团成员们站在炙热的硒砂瓜地田埂上,与当地干部和种瓜农户拉家常。

  关桥乡乡长余正邦告诉视察团,全村500多户村民中,贫困户占近一半,数年前,海原县启动了“村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种植模式,成立合作社,将村民的瓜收集起来与市场对接。当地政府统筹各种项目资金给予扶持,强化基础设施,现在,海原县还建起了自己的电商服务站,将农民的硒砂瓜卖到网上商城。

  弱、小、散的农牧产品,必须靠专业合作社和企业来对接大市场,打造产业链,这已被无数实例所证明。

  位于固原市海原县曹洼乡曹洼村的华润草畜一体化基地,是另一个范例。

  7月11日,视察团来到曹洼村,看到了华润集团探索的产业扶贫模式——“母牛银行”。

  “我们引进优质基础母牛,为每头牛提供3年期无息借款6000元赊销给贫困户。”海原华润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濮实向视察团介绍了他们的扶贫模式:以一头母牛一万元算,华润借款给农户6000元,农户只需要交4000元就能把牛带回家,三年后还了这6000元,母牛就归农户。而且,对于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华润可以托管代养,给村集体分红。

  在村里,视察团碰上了曹洼乡二道村的村民马全仁,他刚从母牛银行赊购了3头牛,“如果每年产仔,5年就能变成15头牛!”马全仁激动得花白的胡子都在颤抖。

  “这种模式好,为贫困地区培育起一条产业链,形成稳定脱贫机制。”张桃林常委现场点赞。

  什么是好的产业扶贫模式?在视察团看来,就是工作组走了,帮扶的企业退出了,产业还能继续搞。

  “企业退出,村里人要能接手,有村民自己的队伍组织生产、管理、营销等。”朱之鑫常委说。

  从长远看,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才能实现稳定脱贫,这是视察团一致的看法。何丕洁常委认为其关键在合作社:“要发展专业化、分工合理的合作社,有效对接市场需求。”

  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最终是为了进一步健全持续巩固扶贫成效的长效机制。视察团认为,帮扶之后,如何给民族地区留下带不走的工作队和产业,都要提前思考,提前谋划。

  和贫困作战,难以毕其功于一役,视察中,曹育民委员常提及这句话。谈及长效机制,邵琪伟常委认为,“我们的目光不仅要盯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要看得更远。”

  ■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

  “宁夏回族自治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01.5万人减少到了41.8万人。”在视察团到达第一天,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马顺清就介绍了这个令人瞩目的扶贫成就。

  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宁夏贫困发生率11.1%,远高于全国4.5%的平均水平。

  好解决的差不多都解决了,剩下的都是深度贫困地区和人群,这些难啃的“硬骨头”怎么办?

  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一路上,范小建委员一直在琢磨会议精神,他认为,作为民族地区,宁夏应该在如何利用好国家深度贫困政策上多想些办法。

  “你们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缺水。”

  走了好些村庄,视察团总能听到同样的回答。

  缺水就是宁夏的“硬骨头”,曾经的西海固是“人行百里不见水”,为兴水治旱,当地政府也是操碎了心。

  “我们累计投资200多亿元,先后建设了固海扬水、扬黄灌溉、中南部地区城乡饮水等大型水利工程。”马顺清说,宁夏已让113万山区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但是,宁夏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依然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

  视察团认为,当前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层层把责任落实,将新增的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以及举措聚焦到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户上,集中力量办大事。

  “水”,就是宁夏必办的一件大事。

  “希望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进度。”戴秀英委员说,这是宁夏人民的期盼。“越是缺水越要提高节水意识。”吕黄生委员建议,改变农田大水漫灌的方式,该计量收费要计量收费。

  精准扶贫,前提是精准识别,只有识别准确,才能真扶贫、扶真贫。

  这也意味着,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首先得找准对象。

  在这方面,宁夏探索出了自己的经验。“2016年,我区识别准确率98.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座谈时,宁夏相关部门拿出了数据。

  “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徐一帆常委很感兴趣。

  马顺清说,宁夏有个“五看十步法”,“五看”即:一看房、二看牛和羊、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儿女上学堂、五看信用良不良。“十步法”即:户申请、组提名、村初评、入户查、乡复核、县审批、三公示、一公告、系统管、动态调。在扶贫实践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贫困人口是动态变化的,对此,李羚常委建议建立非常严格的评估制度,特别是脱贫后的回访评估,徐一帆则建议运用大数据来助推精准扶贫。

  当下关注的目光都集中在贫困地区,视察团发现,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占全部贫困人口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重点地区要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但同时也要关注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贫困群众脱贫问题。”朱之鑫说,要确保“一个也不掉队”的攻坚目标如期保质实现。

  ■不能“干部干,群众看”

  “脱贫攻坚,干沙滩变成金沙滩。”

  7月13日下午,视察团的车从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穿过,看到了路边的标语。

  位于贺兰山东麓、回族人口超过八成的闽宁镇,就是曾经荒凉的“干沙滩”。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东西对口扶贫,决定由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在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导下,福建、宁夏两省区共同投资成立闽宁村,2001年在村的基础上成立了闽宁镇,从此,这里走上了通往“金沙滩”的康庄路。

  闽宁镇住着很多从西吉、海原两县异地搬迁的移民,60来岁的海国宝一家是其中之一。在海家宽敞的院子里,海国宝向视察团讲述了他的经历。

  海国宝一家在固原市原州区青石村生活大半辈子,一年到头种地仅能混个温饱。2012年搬迁到闽宁镇原隆村后,住上了有水有电的新屋,镇上劳务经纪人还组织移民们出去打工挣钱,日子慢慢好起来了。

  海国宝拿起桌上一盒鲜红的红树莓给大家看:“这就是村里引进企业、流转土地后栽培的。”除了红树莓种植,原隆村还形成了光伏发电、肉牛养殖等多个产业增收渠道,让移民有了饭碗。

  闽宁合作是一个范本,20多年来,福建的资金、物资、企业、技术、人才源源不断流入宁夏,走出了一条东西合作新路。

  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帮扶合力,是脱贫之道。视察团希望,在继续发挥好东西部合作基础上,大力引导高校、党派、社会组织等方方面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此外,罗黎明委员认为,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形成的良好社会氛围,也有助于脱贫。

  不过,除了外部的帮扶,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不可忽视。“扶贫也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找路子,下苦力。”杨崇汇常委说。

  扶贫要扶志,培育自我发展能力,在六盘山脚下的龙王坝村,视察团看到了鲜活的例子。

  层层叠叠的梯田像绿色的波浪,从山脚蔓延到山顶,7月12日,视察团来到龙王坝村,怡人的田园风光让人眼前一亮。

  农村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民在家门口当上导游,种的菜、养的鸡都成了热销的礼品,现在,龙王坝村的旅游业搞得红红火火,很难想象,7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遍地破窑洞的贫困村。

  那年,在县城做生意的本村人焦建鹏回乡,流转1000多亩土地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改造民居,大面积种植油牡丹、金银花和红树莓,大兴养殖,全村400来户一半都加入合作社,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00多户,农户可以流转土地到合作社,承包大棚,参与合作社分红,赚钱的渠道一下子多了。靠发展乡村旅游,龙王坝村很快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村里有一个能人,就能脱贫一个村。”武维华常委感叹说,要积极培养群众身边的致富带头人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对此,凌振国委员还建议注重培养、选拔、发现任用和宣传一批在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好干部。

  有了带头人,脱贫还需要贫困群众的主动参与。

  “精准扶贫到户到人,并不是包办到底。”一路走来,不少委员都表达了同样观点。

  要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就不能“干部干,群众看”,“激发群众自身的积极性应该排第一位。”孙宝启委员说。对此,视察团建议抓培训、提技能,进一步做好政策引导,营造“脱贫光荣”的氛围。

  “短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这是脱贫的客观规律,韩必省委员认为,精准扶贫要从教育做起,这是根本。视察团建议,站在文化扶贫、科技扶贫的战略视角多做一些探索性工作,对教育、医疗这些事业要舍得投入。

  “因病致贫”、“因学致贫”是很常见的贫困现象,然而,在宁夏,还有一个词叫“因婚致贫”。

  原隆村村民万国成给视察团讲了这样一桩心事: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结婚时彩礼花了七八万,眼下要给二儿子找媳妇了,彩礼涨到了15万。他更担心的是,如果在银川上班的二儿子在那定居,老两口还得想办法在银川买房。

  因婚致贫在贫困地区并不鲜见,这让委员们深感移风易俗的重要性,他们建议加强宣传,大力倡导文明新风,逐步改变陈规陋习。

  1935年,毛泽东在长征途中翻过六盘山主峰时,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其中两句是:“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而今,视察团希望,在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少数民族地区能用精准扶贫的“长缨”,缚住贫困这条“苍龙”。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