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四川广元朝天区返乡创业风潮助推脱贫攻坚

2017年07月20日 07:13   来源:四川日报   

  朝天区返乡创业者赵清明兄弟出资修建的道路。

  朝天区返乡创业带动马家坝乡村民就近就业。

  朝天区返乡创业者投资建起的李家乡山葵种植基地。

    广元朝天区返乡创业风潮助推脱贫攻坚

  □张玉伟 文/图

  好香,好一座香山!一层层藤椒林,缠绕山间,微风吹拂,香了一座山。7月中旬,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三滩村,海拔1200米的半山腰,藤椒青翠。这个夏天,朝天香山如海。上百名返乡创业人士精心打造的“花果山”“百草园”,在山山峁峁生长。火热的脱贫攻坚事业,带给老乡共同致富的清凉。

  地处秦巴山南麓川陕结合部,山高坡陡的朝天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六成劳动力外出打工创业。很多在外创业有成的老乡,近年纷纷返乡创业。富不忘本,一出一回间,彰显的是朝天区委、区政府着力推动返乡创业,朝天游子反哺乡梓的情怀。

  乡情乡音呼唤

  富而返乡创业

  好高的山!从嘉陵江边抬头仰望,山高耸入云端,公路就像孩子随意在墙上画的线,歪歪扭扭蜿蜒而上。

  我们的汽车吭哧吭哧在线上爬行,车斜进山垭,“之”字形道路更急。总共5公里的山路,小汽车爬了40分钟,进了三滩村的小山窝。

  这样的环境,好不容易走出去,赵清明和赵清军两兄弟为何要返乡创业?

  “这是我们的根,打多少年工,挣多少钱,总得要回来。”来到赵清军插旗山半山石头高垒的院坝,一眼望出去,几十公里外的连绵青山,如烟如幻,恰如乡愁。

  乡愁,是赵氏兄弟和众多返乡创业人士心中的结。赵氏兄弟上世纪80年代外出务工,从建筑小工干起,在北京做成劳务公司,常年拉着几百人的队伍,施工承建过亿元的路桥隧道项目,乡愁一直牵着他们对故乡的眷恋。

  故乡亲人也在挂念着他们。这些年,广元市和朝天区领导多次到北京、广东、新疆、江苏及成渝等地看望慰问在外游子,传递家乡信息,提供投资项目,提出优惠政策,诚邀老乡返乡创业。广元市委相关负责人说,天下“朝天人”,都是一家人,要做优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在外“朝天人”返乡创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家乡求发展求人才的真心,乡情乡音真切诚恳的呼唤,深深打动了客居他乡的“朝天人”,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非但没有阻碍他们返乡的脚步,反而坚定了他们返乡创业的激情。在返乡创业浪潮中,中子镇人文波是弄潮儿,2012年,在成都创业,做成四川调味品行业领军人的文波毅然返乡,成立朝天区裕鑫公司,入驻曾家山现代农业(土鸡)示范园,流转土地、林地 60亩,建设标准化圈舍 4500 平方米,年养鸡10万只,同时引进藤椒在羊木镇、西北乡种植500亩。正是他的示范带动,从零起步的朝天藤椒产业,今年有望突破3.5万亩。文波的愿望是:将家乡天然的绿色生态环境,转换成产业,做成真正的“生态调味品”。

  赵氏兄弟返乡创业也瞄准“生态文章”。2015年,兄弟俩自带挖掘机、翻斗车等,千里归来,自投300万元修了5公里山路,投资上千万元流转3000亩撂荒地种植藤椒。如今,满山藤椒青枝摇曳,村民林间劳作,曾经52户村民外迁只剩4户的贫困村,又现生机。部分村民跟随赵氏兄弟的脚步,回乡务工创业,修房造屋,山间的新房,和他们盼望的好日子一样亮堂。

  田园荒芜胡不归?大山呼唤雁归来。文波、赵氏兄弟等领头的“朝天归雁”,为家乡红红火火的脱贫攻坚事业带来活力。据朝天区人社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近三年返乡创业人士达到3800余人,他们一头扎进了山川河谷,成为决战脱贫攻坚战场的生力军。

  老乡筑梦故乡

  活力溢满山乡

  在距离三滩村30公里外的蒲家乡罗圈岩村,又是另一幅返乡创业的图景。

  早晨微红的太阳光下,一群村民在叮叮当当敲打。罗圈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经显出新居的轮廓。3125平方米35栋“乡间别墅”,将为包括贫困户在内的40户村民提供新家。

  筑新家,同时筑下脱贫致富的“产业梦”。去年,在河北做餐饮发家的蒲家乡人田均友返乡投资创业,首期投资1000余万元,在罗圈岩村流转土地500亩,种植荷花、车厘子、中药材,养殖生态山羊,打造生态康养休闲旅游避暑胜地。

  谁能想到,这个村一年前连一寸水泥路都没有,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部分年老的村民住在老式木结构的瓦房里。“我小时候就在罗圈岩一带长大,这里海拔1200米左右,夏天特别凉快,空气好,植被好,做避暑游很有前途。”现场负责施工建设安置点的何思勇说。

  听说田均友要回来创业,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从山下乡镇公路干道引了一条3公里长的水泥路上山,坡度三四十度,绕9个急弯,“虽然上山要爬几里山路,但山顶上几个山包自然形成一个方圆2平方公里的罗圈地形,还有几条沟,水好,林茂,特别舒服”。下一步,田均友计划加大投资,修建旅游步道、民宿山庄,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在山垭口修建的树叶状游客接待中心已经封顶。

  作为返乡创业的先行者,文波的“生态调味品”事业已经走向纵深。2015年,朝天中心供销社认购裕鑫公司35%股份,合作推广藤椒产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全产业链模式,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即由裕鑫公司引领组建发展藤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公司无偿向合作社及社员提供优质藤椒苗,按成本价提供专用复合肥和农膜等农资,负责藤椒种植技术培训和指导,市场价保底10元/公斤回收鲜椒,销售收入按合作社(农户)80%、公司20%进行分红,预计2017年底全区藤椒种植基地将达到3.5万亩。文波的“生态调味品”事业也将在朝天中子镇实现提档升级的关键一跃,已经安装调试的藤椒油生产线以及即将调试的藤椒烘干和藤椒油调配分装生产线,将为朝天发展藤椒及调味品产业打开一扇窗,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再多一层保障。

  返乡创业带动返乡就业,一些在外务工的“朝天人”也回来了。罗圈村张文贵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初,眼看家乡修公路、易地搬迁修新房、老板流转土地发展种养产业,处处需要人,工资待遇也高,他和一帮老乡返乡务工。3月21日开工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如今每天有40多人现场务工,贫困户张文贵搅拌水泥,200元一天,“在家务工既照顾了生病的老婆,也能挣钱养家。”他更看重返乡创业带来的“提升机会”,以后种养业组建合作社,自己也可就近学新技术。

  天下“朝天人”,都是一家人,不管身在何方,他们都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乡,推动脱贫攻坚奔小康。如今返乡创业的众多“朝天人”,用他们在外习得的宽广视野和知识经验,从事现代种植养殖、旅游、物流运输、电商等产业,给古老的山乡注入活力。

  坚强后盾支持

  破解创业难题

  走近鱼洞乡东沟村的小河边,溪水潺潺,绿树森森,一处清幽的农家乐“鱼洞人家”十分显眼,这是当地人郭啸天返乡创业的“杰作”。2015年,郭啸天从云南返乡,投资100多万元建起农家乐,同时修建钓鱼池、流转土地搞采摘园,哪知一步一步竟投进去210万元,把自己的挖掘机、装载机卖了,仍然不能解决“资金难”问题。

  怎么办?朝天区人社部门及时伸出援手,向银行推荐,银行评估后给予40万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今年春季把9种果苗栽进地里,再过几年,这个上百亩的采摘园将成为偏僻山乡农旅融合的新景观。

  “资金难”,是返乡创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多位人士透露,当初的计划投资,往往被超越,而流转土地又不能抵押贷款,如何解决“融资难”?朝天区政府成立了200万元的分险基金,交给银行,作为撬动金融贷款的担保金,鼓励银行向返乡创业者贷款,按5-10倍的放大效应,银行最高可放出2000万元。

  正是分险基金的“杠杆作用”,解决了朝天区一些返乡创业者的“融资难”。去年,三滩村的赵氏兄弟,在流动资金吃紧的状态下,通过返乡创业分险(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贷款100万元。“有了政府的这个基金,返乡创业者无须抵押担保,就能获得银行贷款,真是及时雨。”赵氏兄弟指着长势葱郁的藤椒林说,政府的倾力扶持,给人希望和信心,“下一步还搞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开农家乐,发展生态养殖,小山窝还有前景。”他们的规划里,下半年就在村口修建游客接待中心。

  “作为返乡创业者的坚强后盾,政府一定要为返乡创业者做好服务,当好保姆。”朝天区政府主要领导说。目前,全区为30余家返乡创业者提供了融资支持,一是根据返乡创业规模大小,给予2万-5万元现金奖励,二是支持金融单位向返乡创业者提供贷款,政府基金担保、贴息支持。

  除了解决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及创业贷款扶持,朝天区委、区政府还着力解决“用工难”,对于企业提出的工人短缺、技术不适应的问题,通过全区调剂招聘人才,举办培训班等方式,给予全力帮助。据朝天区人社局主要负责人介绍,为提升农民的现代种植养殖技术、乡村旅游接待技巧,今年1-6月全区已经举办12次培训班,培训600人,一批砌砖工、烹饪师、乡村旅游服务员、电工、焊工持证上岗,工钱比普通小工高一两倍,既解决了“用工难”,也解决了“增收难”。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广泛动员天下“朝天人”共建美好家园,朝天区委、区政府扬鞭奋蹄又一程,豪情满怀谱新篇。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