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青海六盘山片区脱贫攻坚调研行:老产业,脱贫攻坚新帮手

2017年07月17日 11:00   来源:青海日报   

  对于家住海东市乐都区城台乡坝口村的海显功两口子来说,种大蒜可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早在自己年幼时,就跟着父母和大蒜打起了交道。可“靠天吃饭”并不容易,大蒜市场价格波动大,老海一家的收入也没个定数。而最近几年,不管地里种出多少大蒜,都由当地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原本“没个准”的种蒜收入一下子稳定起来。

  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海显功家的种蒜史,也是乐都区产业扶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个缩影——

  海东市乐都区,是远近闻名的大蒜产地。乐都紫皮大蒜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加之当地特有的富硒土壤,又让原本就声名远播的乐都大蒜市场前景更加乐观。可是,就在富硒大蒜这一朝阳产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之际,当地蒜农的收入却并没有水涨船高。

  资料显示,“大蒜市场价格波动大,当地农民种植大蒜的积极性不高,种植面积也一度缩减。”这也就意味着,富硒大蒜产销链条相对脆弱,离富农产业还有一段距离。

  如何利用当地的优势产业,帮助贫困户致富奔小康?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这个问题成为了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现实命题。

  农企合作,“老树”长“新芽”

  城台乡坝口村是乐都区富硒黑蒜的种植地之一。虽然全村98户、300多人的人均耕地只有0.067公顷左右,但大蒜的种植面积超过13.33公顷。按照当地人的话说,“除了种点自家吃的洋芋、菜籽,所有的地都种大蒜了。”

  海显仓是村委会主任,也是村上的致富带头人。在他看来,这种局面,这几年才刚刚形成。

  “我们村上种大蒜有些年头了,像我们家,我父亲就是种蒜的‘专家’。”看着眼前那一片片在地里铺展开来的绿油油的蒜苗,海主任说起村上的变化。

  原来,坝口村离县城并不算远,可蜿蜒的山路和村民们的致富路一样,崎岖不平。虽然种蒜的收益远远高于其他农作物,可村民们却不敢种。原因很简单:卖不出去。

  在海显仓的印象中,每年收获时节,村里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好几年,市场价格持续回落,村民们眼看一颗颗大蒜烂在地里,却盼不来一辆来村里收蒜的拖拉机。

  这样的情况,在乐都区并非个例。想要依靠这一优势产业让老百姓持续增收,光靠村民有限的眼光和力量,显然不够。

  为何不能让蒜走得更远些,出口怎么样?

  乐都区农牧局项目办公室主任李平说出了其中的关键:出口产品对品质要求高,由于运输时间长,乐都大蒜有时刚刚运到山东等地,就已经长出了嫩芽。“这种情况,只能退回来。销路难以保障。”

  然而,就在此时,一家企业的发展情况却令人欣喜。

  “青海宏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2015年7月,公司又筹资成立了青海恩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富硒农产品的深加工。到目前为止,公司基本形成了富硒肥料加工、富硒农产品种植、富硒农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的完整产业链。”该公司副总经理马长文说。

  “乐都紫皮大蒜是海东市乐都区特色农产品,经农业部认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我公司生产的富硒乐都紫皮大蒜,2016年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认证产量8000吨。”据马长文介绍,企业通过和海东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相关单位密切合作,利用海东的富硒土壤,在不人为添加外源硒的前提下,成功生产出富硒乐都紫皮大蒜。而让大蒜在高温高湿的发酵箱里自然发酵60—90天后,“富硒大蒜”就变成了“富硒黑蒜”,它不仅保留了生大蒜原有的成分,具有缓解疲劳、提高体力、保护肝脏、抗氧化、抗酸化等多种功能。相比普通大蒜,黑蒜变得绵软而酸甜,特有的刺激性气味也随之消失。

  “公司成立的同年10月,‘恩露’牌‘富硒黑蒜’开始正式推向市场,到2016年4月底,企业实现销售2800万元。”

  一方面,农民的大蒜销路难以保障,另一方面,企业需求日益增加。

  富硒大蒜产业园项目的实施,为二者搭建了一个平台。

  产业扶贫,“深沟”遇“活水”

  “其实,在2014年和2015年,我们就实施了辽援富硒产业科技扶贫项目,建设了年产2100吨的无公害富硒乐都紫皮大蒜系列产品生产线四条,还建了三处基地。整个项目扶贫成效显著,带动了周边的1000多户村民。”马长文告诉记者,为了继续加大扶贫力度,同时做大企业深加工规模,2015年,富硒大蒜产业园科技扶贫项目开始实施,整个项目投资达6208万元,包括新建富硒大蒜加工中心、冷藏保鲜库、种植基地等多项内容。

  一个产业园,究竟如何带动蒜农致富?

  “简单地说,就是让农户按照我们公司的技术标准化种植,公司签订合同,按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回收,确保农户收益的最大化,也确保公司原料供给的相对稳定。”马长文笑着说,这也就意味着,农户只要按照公司的要求种蒜就行,完全不用担心市场的潮起潮落。同时,公司还为农民提供蒜种、肥料,并且对其进行培训。

  不难发现,这是一场“从头到尾”的帮扶。

  提起这种“订单种蒜”的模式,乐都区深沟大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国锋打开了话匣子。

  “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给我们提供名单,我们负责收购。按照收购的量给我们支付劳务费。去年合作社的收入大概有100多万。”按照老王的话说,作为乐都区规模最大的大蒜合作社,他们的效益还算乐观。

  王国锋是地地道道的乐都人。种蒜这门手艺对于家住雨润镇深沟村的他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不止是他,深沟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地里种的都是蒜。在他的印象中,早年乐都大蒜因为品种问题销路一度不好,直到1985年,进行蒜种改良,他们的大蒜才实现了从“拉出去卖”到“有人上门收购”的转变。

  2008年,作为种植能手,王国锋和同村的4个人成立了合作社。在那几年里,王国锋先后参加了几次县上组织的培训,在山东等地学到了不少新理念,新技术。回来后,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的种植模式渐渐科学起来。而如今,整个合作社带动的社员356户,大蒜种植面积超过66.67公顷。

  说起和企业的合作,王国锋坦言,早在2009年就开始了。

  “当时这家企业创办时间不长,富硒大蒜还在试验阶段,搞试验不能光靠嘴说,得有地。于是企业找到我们,开始在我们的地里做试验。”王国锋回忆道。

  经过几年发展,公司形成了“公司标准+农户种植+基地加工+市场营销”的科技扶贫模式。作为长期的合作伙伴,王国锋他们的合作社也成了受益者之一。

  “按照这种模式,不仅农户的收入有保障,我们合作社的销路也有了保障。去年,我们按照订单给企业提供了600多吨大蒜和100吨蒜种。”合作社会计朱金川如是说。

  “对于贫困农户来说,除了提供免费的蒜种、肥料,我们还组织他们进行合作加工、选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安排就业岗位。同时,将产业扶贫资金以股权投资的形式折股给贫困户,公司以10%的固定利率每年给他们分红;将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折股量化给低保户,每年给贫困户分红。”马长文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据,三年来,产业扶贫直接受益群众3528户,14953人,其中,精准扶贫户905户,3802人;资产受益分红带动精准扶贫户538户,1797人。

  “今年,我们签订富硒大蒜订单收购合同3670户,面积达362公顷,覆盖9个乡镇,34个村。其中精准扶贫户413户,1734人。预计大蒜地头收购价将达到每斤5元,每公顷增收可观。”马长文说。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核心支撑和首选路径,将近期脱贫与长远致富相结合,保障了贫困户精准脱贫有依托、可持续、不反弹的目标。”李平告诉记者,目前,全区已依托宏恩科技大蒜深加工、晖达食用菌生产基地、恒源饲料厂饲草基地建设、兴农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落实扶贫项目5个,瞄准贫困村、贫困人口,发展致富产业。(咸文静)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