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青春扶贫1+2”:六安精准扶贫 共青团有大招

2017年06月14日 09:44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安徽省六安市举行纪念建团95周年大会暨“青春扶贫1+2”行动启动仪式,该行动是团六安市委、市青年联合会、市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决定实施的扶贫新举措,旨在通过1个贫困村+1名青年工作者和1个青年社会组织的扶贫模式,组织引导各级团组织、青联、青年社会组织、青年工作者和青年志愿者等各方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实现对全市417个贫困村的全面覆盖。

  2016年以来,六安市各级团组织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动员广大团干部、青年社会组织、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者、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踊跃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着力从教育、产业、人才、公益扶贫等方面,开展结对村落实扶贫、就业创业培训、结对帮扶特殊特困青少年等十大帮扶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产业扶贫,激发青春潜力

  在不久前刚结束的广交会上,来自金寨县古碑镇的创业青年张晓磊可谓“收获颇丰”。用他自己的话说:“几盒名片发个精光,现场联系了个50个客户,有三四个客户当场下了订单。”

  张晓磊是山东烟台人,2006年毕业于北京一所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2013年下半年,张晓磊决定追随妻子的步伐,回到妻子家乡六安创业。可作为外来“闯入者”,人生地不熟,场地、资金、设备、人才等问题都让他头疼不已。

  “从找一辆铲车,到招几个英语熟练的外贸人才都十分困难,场地更是大问题。”古碑镇镇政府及时伸出援手,根据公司实际需要建了三个厂房,2000多平方米的面积,一年12万的低租金,这让张晓磊感激不已。

  2014年,张晓磊注册成立了安徽美源竹制品有限公司,依托古碑镇及周边丰富的竹资源,从事竹制品初加工和出口外贸业务,产品销往印度及欧美市场。

  公司建起来了,需要劳动力,张晓磊首先想到的是古碑镇的贫困户们。

  “公司吸收留守妇女、老人及贫困户前来就业,免费让他们学习加工和制作竹制品,每天干活8个小时,能有70元的收入,加班还另算钱呢。”在张晓磊看来,镇上很多妇女的丈夫在外务工,自己在镇上租房子陪读,为她们提供就业机会,也减轻了生活负担。目前公司100多个员工,其中就有贫困户19户、34人,还有相当数量的留守妇女。

  2015年10月,公司人手不够,张晓磊在秋季广交会上接下的订单无法完成,眼看发往希腊的8个集装箱填不满,张晓磊很是发愁。时任古碑镇党委书记郑国珍曾经是位“老团干”,深知青年创业的艰辛,他二话没说,和班子成员一道动员当地百姓“齐上阵”,加工竹制品,从11月一直忙活到第二年开春,最终帮助张晓磊完成了订单,为公司挽回了将近100万元的损失。

  2016年年底,团金寨县委牵头成立了县青年创业者协会,张晓磊成为第一批进驻协会的青年创业者。

  “通过协会,创业青年经常私下聚会,讨论遇到的困难,沟通解决的措施,让生意越做越好。”在张晓磊心里,虽然自己是外乡人,但是切实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同是青创协会成员的许修地,之前一直在合肥从事医疗器械生意,还在省城买了一套房子,在家乡人看来,他事业“小有成就”。

  2014年年底,他开始返乡创业,在政府协调下,一次性流转了30多户农民的土地,建起了70亩的葡萄基地。

  “一开始家人不理解我工作回家搞种植,好在县人社局、团县委和村里都大力支持我的创业,为我争取了20万的青年免息创业贷款。金寨县青年创业者协会经常拉我们外出学习种植技术。”他说,种子种下了,果实出来了,家人的态度也就转变了。”

  因为农场需要人手,团县委帮助许修地联系上了周边的贫困户。

  “男工100元一天,女工80元一天,有活大家一起干。”许修地说,村里20多户贫困户的工作有了落实,自己的干劲更足了,担子更重了。

  近来,六安各级团组织积极开展青企协、青创协、电商协会会员与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对接活动,并依托皖北贴息、大学生村官兴皖富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安徽青年创业引导资金,累计帮助创业青年申请贷款8000余万元。

  人才扶贫,调动青春活力

  今年“五一”假期,位于霍山县诸佛庵镇的仙人冲驿站生意红火,29岁的老板娘戚晓梅忙里忙外,不亦乐乎。这座位于半山腰的“农家乐”于去年6月开业,时至今日,已经在当地乃至全市“小有名气”。

  “都是老客户带新客户,口口相传,我不懂网络,不会借助网络宣传。”戚晓梅起先在六安市内一家公司做外包装检测员,一个月最高能拿到6000多元的工资,后来在当地团组织的召唤下,回乡办起了农家乐。

  “政府不光提供了5万元的免息贷款,还帮忙建阳光房,盖厨房,连修缮房屋政府都给了补贴。”戚晓梅告诉记者。

  青壮年都去外地务工,戚晓梅将留在家里的“老爷爷老奶奶们”发动起来,尽其所能,老人们编织草鞋,放在农家乐里出售。一双鞋卖价是50元,戚晓梅会将40元“返利”给老人们。她还雇了几位60岁左右的留守老人来店里打下手,每人每天120元的工资……

  也许在外人眼里,27岁的刘波是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小老板”,家里“坐拥”两百多亩的茶园和石斛基地。但是他不光凭着自己的头脑把生意做起来了,开了公司,拓展了电商业务,还将扶贫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惠及村里30多户贫困户。

  “从小在这长大,村子里每家每户的情况我几乎都了解,自己做生意发财不算发财,要让大家都富起来才行。”刘波说。

  他优先雇佣贫困户采茶、加工中草药。村里有生活困难、行动不便的村民,刘波会主动上门收购特产和中药材,帮他们“分销”。

  为了帮助刘波做好茶文章,团县委、乡镇团委专门联系农业专家对刘波的茶园种植进行现场指导,并组织专家对企业电商渠道和推广销售存在的问题进行会诊。

  “收到创业青年求助的时候,团县委不止一次开会,尽可能为他们协调资源。我们打心底里希望能提供更多的‘干货’给创业青年,推动他们更好地参与扶贫工作。”团霍山县委书记汪琴说。

  近来,团六安市委积极开展农村青年实用技能、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培训,成立“安徽返乡创业青年(六安市)培训班”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广大青年电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精心安排培训课程。截止2016年底,市、县、乡三级组织培训22场,培训青年2800余人次,开展电商主题培训4场,服务青年电商1000余人次。

  公益扶贫,凝聚青年向心力

  33岁的金寨姑娘周玉梅先前在上海打拼了15年,拥有一份稳定而高薪的工作,她担任上海市嘉定区太平村新村民团支部书记长达10年之久,并荣获过“优秀江淮志愿者”、“上海市优秀青年标兵”等荣誉称号。

  作为当年希望工程第一批救助的贫困学生之一,周玉梅始终心系扶贫,牵挂着家乡山区里的孩子们。在团金寨县委书记朱成亮的多次“邀请”下,周玉梅决定返回家乡,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

  2016年2月,全省首家希望公益服务中心在金寨县挂牌成立,周玉梅接过秘书长的聘书。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共开展公益捐助活动90余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1600多名。

  今年1月6日,在金寨县天堂寨镇后畈村山河小学开展捐助时,有个叫李晓东(化名)的孩子让周玉梅印象深刻。

  “孩子从头到尾都没笑过,听老师说这孩子从小母亲就不在身边,父亲精神有点问题,他在学校也从来不和别人说话。”周玉梅暗下决心,要让李晓东笑起来。

  打那以后,周玉梅经常去学校和李晓东家,给他送学习用品,陪他聊天、做游戏。4月29日,当周玉梅第五次见到李晓东的时候,李晓东终于对周玉梅微笑了起来,她激动地将这件事发在了朋友圈里。

  “除了捐款和爱心物品之外,更多的是对他们心理、情感上的关心和帮助。”孩子快乐的笑容,是对周玉梅工作最大的鼓励。周末,周玉梅经常天不亮就出门,驱车几百公里的山路挨家挨户送捐赠物资。

  “做公益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条路要坚持走下去,不为别的,只为让这些孩子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他们更加自信地成长,拥抱未来。”周玉梅坚定地说。

  为搭好社会公益服务平台,形成资源共享,服务中心还成立了金寨县青年公益组织孵化基地,并招募志愿者。目前,金寨县希望公益服务中心已经吸纳了本县及周边5个慈善组织,并引导他们向400多名困难学生展开捐助。

  六安各级团组织在积极做好援建希望小学、救助贫困学生、爱心圆梦大学等项目外,还探索推出微心愿、找零捐赠、专项奖学金、慈善拍卖公益晚会等公益扶贫创新项目。

  团六安市委书记张柱表示,下一步团市委将陆续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结对扶贫工作培训,组织青年社会组织进村入户,并结合实际,在结对村有针对性开展扶贫工作。

  “我们还希望通过创业大赛选树出创业带动扶贫的典型青年,发挥带动示范效应,鼓励青年踊跃投身到脱贫攻坚战中,发挥聪明才智,将扶贫工作做实。”张柱说道。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