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贫困村蹲点采访见闻:江西东源村产业脱贫求索记

2017年05月04日 15:13   来源:江西日报   

  编者按:

  脚上沾满了多少泥土,心里就能沉淀下多少真情;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心声。近日本报记者分赴抚州市东乡区岗上积镇东源村、赣州市寻乌县桂竹帽镇白面石村两个贫困村蹲点采访,访民情、听民意、传民声,生动呈现基层一线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立体展现干部群众矢志不渝的上下求索、深入剖析脱贫攻坚的要点难点,敬请读者关注。

  一走进抚州市东乡区岗上积镇东源村,我的脑海里便想起了这样的美丽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迎着清晨的微风,村里200多亩莲藕繁盛在蓝天白云之下,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藕塘深处,一群挖藕的农民已忙碌开了。他们身着已经褪色的衣服,带着草帽,穿着齐胸高的下水裤,弯腰挖着水底淤泥下的藕带。

  一条条带着泥土芬芳的藕带被抛上了岸,洗净淤泥,露出雪白的“肌肤”。藕塘管理员张松泉忙得不亦乐乎,一边打包着藕带,一边和我聊了起来:“现在藕带的价钱好啊,在本地一斤就可以卖到15元,转运到深圳价格更高。”

  他认真地向我算了这样一笔账:“村里引进了莲藕合作社,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可以收每亩600斤稻谷折算的租金;村民到藕塘做事,一天可以赚100元;年底,贫困户还可以领到每户1000元分红。”

  “我们村以前并没种过莲藕。”一旁的村党支部书记饶文辉介绍起了背景,“我们村地势比较低,以前种水稻一到雨季,就容易被淹,经常是眼看着要丰收了,一场大雨全泡汤。”如何才能让农民尤其是贫困户的土地流金淌银,村里想了很多办法。

  前几年,看到别的村种大棚蔬菜,东源村各方筹资也建起了26个蔬菜大棚,免费给贫困户种蔬菜,可效果并不理想,有的贫困户缺劳动力种不了,有的贫困户没技术种不好,有的贫困户没销路卖不出。

  失败的经验,给东源村的村干部们好好上了一课。“贫困户脱贫一要选对产业,二要讲究方法。”饶文辉说。第二年,村里把26个大棚统一承包给县里专业企业,由公司统一运作,贫困群众收租金和佣金。这种模式受到贫困户的欢迎。

  方向对了,路子就宽了。随后,村里又根据当地地理条件,引进了莲藕合作社,还是采取公司统一运作的方式经营。去年莲藕大丰收,不仅贫困户有分红,普通群众也得到了实惠。

  在扶贫过程中,村里意识到,公司统一经营的模式,虽然给贫困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但毕竟属于企业行为,要想实现贫困户脱贫的可持续,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是基础。“我们帮扶小分队迟早要走的,各种脱贫攻坚的好政策也有退出的一天,只有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才能真正让东源村的脱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东源村第一书记、抚州市财政局行政政法科科长周鹏祥说。

  为此,村里把社会帮扶资金、定点单位帮扶资金、产业发展资金共计110万元集中起来,建起了飞天凤肉鸡养殖基地。这个项目的选择,是经过多方考察的结果,他们远到崇仁县白陂镇赵家村、近到邻近的嵩湖乡江下村取经,并和省农业龙头企业抚州龙鑫生态养殖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企业出鸡苗、提供饲料、管防疫、包销售,村里只负责养。“这种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对我们来说风险小、收益高。”周鹏祥说,以后养殖基地的收益,50%分给贫困户,50%留存村集体经济,村里发展有了自己的产业,也有了后劲。

  看着一望无际的藕田,饶文辉踌躇满志:“我们准备依托200亩藕田,还有村里的好环境搞乡村旅游,做大旅游产业,以后田里种藕、田边赏荷,一定大有可为。”

  东源村新的求索已引弓待发、气势如虹!

  本报记者 郑 颖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